11月12日,日本自民党政务调查会会长小林鹰之在党内会议上发难,点名要求将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列入"不受欢迎人物"。

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

谁也没想到,一条社交媒体帖文,会把一位外交总领事推上风口浪尖。

11月8日,日本媒体就报道了高市早苗公开表态,她说,如果台湾地区遭遇武力攻击,日本会将其认定为存立危机事态,进而动用集体自卫权,甚至出兵应对。

这是战后日本首次有首相明确表示台海有事,日本会出手。此话一出,整个东亚都紧张了。

同一天薛剑将此消息发布于国外社交媒体并附言:"毫不犹豫砍下那颗肮脏的脑袋。"

这句话让日本政坛炸锅。虽然帖文很快被删除,但是截图已经传遍网络。日本政客集体破防,媒体舆论一边倒声讨。

图| 薛剑

高市阵营以最快速度作出反应,11月14日,日本外务省紧急召见中国驻日大使武大昭,表达出关切。这不仅仅是日本的一贯行为,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筹码博弈。

乍看之下,这是外交辞令过界。但是细究其背景,薛剑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他一直在社交媒体上敢于直言,早已成了日本右翼的眼中钉。

过去他公开批评某日本教授"自以为文明",还劝告日议员不要去参加赖清德的就职典礼,被指"干涉日本内政"。

但是,这次的问题不仅仅是措辞激烈,而是日本首相口头上首次提出"动用武力"的可能。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公开暗示军事干涉别国内政,已经不是"表达意见",而是挑衅。

图| 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

日本并不是不知道后果,它就是要在这根线上跳舞。高市早苗态度很明确,她不会装模作样,也不会害怕激怒中方。她要向国内的右翼势力交待,也要向华盛顿交待。

那么中方会怕吗?

外交部发言人当天就警告,中方绝不容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形式干涉台湾地区事务。随后国务院发布赴日旅游安全提示,提倡国民"非必要不去日本"。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连发评论,痛斥高市政权想打破"和平宪法",复活战前军国主义。而这种精神就是曾经把整个东亚拖入深渊的罪魁祸首。

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高市的算盘打得很响,但她恐怕低估了中国的底牌。

如果说过去中方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常常顾全大局,那现在这个格局,变了。中国对此发起反击,直指琉球问题。

琉球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悬案。1972年美国把琉球群岛私下转让给日本以后,争议就没有停止过。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早在多边场合就提出,日本应该正视冲绳原住民的基本人权。如果日方继续鼓吹"台海有事",中国的舆论是不会对琉球问题置之不理的。

打舆论战,日本未必占得了便宜。

图|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

更关键的是经济。

高市内阁没有国会的绝对支持,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政权随时会翻车。如果中方对稀土供应链实施技术性限制,那么日本的制造业就会紧张。半导体、动力电池、新能源这三块,任一块出现断链,损失都是数千亿日元起步。

当初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时,日本车企在中国的销量急剧下滑,就是前车之鉴。现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

高市早苗公开模糊"无核三原则",国会拒绝承诺不持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这不仅使国内左翼震惊,也使邻国提高警惕。

图| 日本国会议事堂

日本要想突破和平宪法,恢复核军力,不是说说而已,是在踩中红线。

福建舰是否形成战斗力不是大问题。解放军目前的山东舰、常规弹道系统、远程预警系统可以形成对周边的战略压制。如果日本真的为台海动武开绿灯,中国不缺少手段提前应对。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联合国宪章》中关于"敌国条款"的存在。虽然条款已形同虚设,但是它的法律作用依然存在。

一旦日本对台海军事红线作出回应,放弃"无核三原则",对中方动用武力,中国就可以完全以"战后敌国"的身份对日本实施战略围堵,甚至可以在联合国重新考虑日本的军事资格。

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高市也许以为驱逐薛剑,可以"立威"、可以"换分",但这一次,中方不会退。

驱逐总领事,换不来"绵羊式外交",只会引来"对等报复"。

目前中国民间舆论已经沸腾,很多人要求中方也将一名日本高级外交官列入"不受欢迎人物"。民众的不满,不是一句"误解"可以消除的。

中日关系几十年来建立的外交默契,正在遭遇断裂的危险。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口角",这是一次彻底的对抗信号交换。

高市早苗想强硬到底,那中方也可以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