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延迟退休政策的平稳落地,许多刚办完退休手续的老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眼下,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2026年养老金能否继续上涨,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能否获得更多实惠。从近期国家政策动向和社保基金运行情况来看,明年养老金实现"双涨"(职工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同步调整)几无悬念,而低养老金群体或迎来更大力度的倾斜政策。

第一,2026年养老金为何大概率继续上涨?

养老金调整并非无源之水,三大关键因素支撑着明年上涨的底气。

首先,十五五规划开局年的民生承诺。

2025年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扩内需、促消费",而提高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的核心手段。退休人员作为重要消费群体,养老金增长直接关系民生福祉。规划中特别提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这意味着在职职工工资和养老金需同步提升,才能实现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

其次,社保基金"家底"厚实。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社保基金累计结余9.85万亿元,养老基金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参保人数持续增长(职工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失业保险合计新增超800万人),为养老金池注入活水。

最后,物价与工资双增长的压力。

2025年前三季度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社平工资增长5.7%。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养老金需根据物价和工资水平调整,以保障退休人员购买力不降低。

第二,低养老金群体能盼来哪些新变化?

对于每月仅拿一两千元的老人,明年政策可能从三方面发力:

1. 城乡居民养老金:基础部分涨幅或超预期

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养老金人均约200元,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不足150元。2025年人社部已明确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列为十五五重点任务。参照近年调整规律(每年涨5-20元),2026年涨幅有望突破20元,且经济发达地区可能配套额外补贴。例如,上海2025年基础养老金已达1400元/月,明年或继续领跑全国。

2. 职工养老金:定额调整与倾斜调整双管齐下

近年职工养老金调整比例虽逐年微降(2025年为3.8%),但低收入者实际获得感未必减少。以2025年某省方案为例:

- 定额调整:每人每月加发45元(低收入者占比更高);

- 挂钩调整:按缴费年限和原养老金水平分别增加1.2元/年、1.4%;

- 倾斜调整:70岁以上老人多涨30元,边远地区多涨20元。

2026年,定额部分可能进一步提高,或对养老金低于2500元的群体增设"保底涨幅"。

3. 特殊帮扶机制有望试点

部分地区正探索"养老金托底政策"。如浙江对缴费满15年但养老金低于1800元的退休人员,按月补足至1800元;山东对80岁以上城乡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最高300元/月)。这类政策明年或扩大试点范围。

第三,理性看待涨幅:这些误区要避开

1. "涨幅下降等于钱变少"?未必!

调整比例下降不意味着涨得少。例如,2025年3.8%的涨幅若应用于3000元养老金,实际增加114元,而2024年4%涨幅对应2000元养老金仅增80元。基数扩大后,绝对值可能更高。

2. "城乡居民养老金涨得慢"?制度差异使然

职工养老金来自"单位+个人"长期缴费,而城乡居民养老金主要依赖财政补贴。随着财政投入加大(如2025年中央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养老基金超1200亿元),未来城乡差距将逐步缩小。

3. "延迟退休影响养老金发放"?无需过度担忧延迟退休意在缓解基金压力,但人社部明

确"老人老办法",2025年前退休者待遇不受影响。相反,基金可持续性增强后,调整更有底气。

结语:安心养老,未来可期

综合政策信号与经济数据,2026年养老金实现"22连涨"几成定局,低收入群体将获得更多关照。老人们不妨做好两件事:一是及时关注本地社保局通知,避免错过资格认证;二是合理规划养老资金,例如将每月增加的部分存入专户,用于医疗或应急储备。

国家的每一次调整,都是为了把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老人。正如十五五规划所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份承诺,正在一步步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