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政府极端反华已经酿下苦果,65万人要求马科斯下台,同时中方也发起反击。那么如今马科斯政府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中方又是如何反击的?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近期以来,已有大约65万菲律宾民众在马尼拉走上街头,连续三天顶着倾盆大雨进行抗议,要求马科斯政府彻查洪水防治工程的重大贪腐丑闻,并追究相关官员和政客责任。抗议规模之大,让整个马尼拉交通几乎瘫痪。报道称,抗议者手举着"要真相""要问责""不要假工程"的牌子,同时还要求马科斯下台。

事情的发展,源于连续两场台风"海鸥"和"凤凰"带来的巨大灾难,菲律宾政府原本宣称全国有数千项防洪工程在开展,可两场台风下来,民众发现这些所谓的"工程"不是质量低劣,就是压根没有完工,还有的甚至根本不存在。换句话说,大量工程只是账面上的数字,钱花了、合同签了、回扣拿了,项目消失了。只有台风来的时候,它们才用灾难的方式暴露了腐败的真相。
在菲律宾参议院和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一些工程师和公共工程官员公开作证称,部分国会议员与公共工程暨公路部官员收受承包商巨额回扣,拿钱给项目"通行证",确保承包商拿到大合同,还能逃避监督。腐败链条从地方一路拉到国家层面,涉案者不少还是重量级议员和政府高层。于是,菲律宾各地的抗议同时爆发。菲律宾内政部长芮慕拉不得不公开宣布,全国警方和军队已进入戒备状态。
但就是在这个关键节点,马科斯仍旧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华表演上。他忙着拉拢美日在南海大搞军演,试图来塑造一个"捍卫海域"的强硬领导人。据报道,过去两周的时间里,马科斯政府几乎把所有国防、外交资源都集中在对抗中国上。

11月4日,菲武装部队参谋长布劳纳高调宣布,启动为期10天的"海空陆联合演习",大谈要在"没有盟友援助的情况击退入侵者"。11月7日,菲律宾又在三描礼士省部署首批"布拉莫斯"导弹系统。11月14到15日,美日菲又在南海进行所谓"多边海上合作活动"。
那么,为什么马科斯会放着灾情不顾,仍在继续反华?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政治利益。他需要借此转移国内矛盾。如果马科斯不找一个"外部威胁",菲律宾民众的怒火只会更集中到政府腐败、应急不力、资源分配混乱上,而南海是最好用的"转移焦点点火器"。
二是美国和日本的压力。过去一年,美国明显加大在菲律宾的控制力度,不论是军援、基地、协议还是高官访问,都非常频繁。美方根本不掩饰想把菲律宾作为南海"前沿阵地"的意图。
三是马科斯政府内部的操作逻辑:军事成绩比民生成绩更容易包装。搞一场演习、部署一个导弹系统、让美国航母靠岸,这些都能快速让媒体捕捉到画面。至于灾民有没有吃的、工程有没有造好,那些"不好拍"的内容,通常不在马科斯政府宣传重点里。

面对菲律宾的挑衅,中方迅速发起反击。11月14日,南部战区组织轰炸机编队在南海巡航。可以说,对于菲律宾在仁爱礁碰瓷、部署布拉莫斯、跟美日搞"多边海上活动",中方的态度越来越硬,不再容忍菲律宾政府"带节奏式的挑衅"。有分析指出,解放军轰炸机编队以战术飞行的方式,旨在警告对方水面舰艇,勿对中国领土主权实施挑衅。正如国防部所说,菲律宾挑衅加一分,中方的反制强一步,如果一意孤行,那么中方定将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