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宁夏吴忠市召开部分省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婚恋公共服务,强化社会婚介组织监管,集中整治哄抬彩礼和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

这标志着中央层面已经将高额彩礼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民生工程,一场全国性的婚俗改革正悄然开启。

01 高价彩礼:从传统礼俗到民生之痛

曾经,"三斤三两"的百元钞票(约14.35万元)、"万紫千红一片绿"(1万张5元、1000张100元、若干50元)这些在农村婚嫁市场流传的"彩礼暗语",如今却成为无数农村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

高额彩礼问题已经不再是家事,而是关乎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公事。中央农办负责人指出,这个问题是"文化习俗、性别失衡、城乡差距等多方面因素交织造成的,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02 现实影响:因婚致贫与情感异化

高额彩礼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剧。在河南、河北等地的调研中发现,约38%的农村家庭为筹措彩礼被迫举债,其中12%的家庭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

天价彩礼不仅造成经济负担,更导致情感异化。婚姻从"情感结合"逐渐异化为"经济交易",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涉彩礼纠纷案件达8.7万件,较2019年增长62%。

03 地方探索:差异化治理与创新实践

各地已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实践。宁夏在专项治理中明确了农村彩礼的指导参考标准:重点区域农村彩礼一般不超过2023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非重点区域一般不超过4倍。

令人欣喜的是,宁夏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以来,全自治区农村办理结婚登记12618对,"零彩礼""低彩礼"占比63%,平均彩礼金额较治理前下降约36%。

甘肃省则在群众普遍接受基础上,制定了县域内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目前全省86个县(区)中,彩礼倡导标准5万元以下的有22个、6-10万元的有55个、11-15万元的有9个。

04 创新举措:"彩礼变保障"与法治保障

各地推出了多种创新措施。福建省妇联针对山区县高额彩礼问题,与中国人寿合作,创新推行"不送彩礼送保障",以专项保障替代物质负担。

2025年上半年,福建省为413户"零彩礼"家庭送出每份价值1088元、保额46.6万元的"福囍满堂"专项保险。

四川省支持民族地区推进移风易俗法治化治理。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下辖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针对高额彩礼问题,以地方立法形式对彩礼问题作出刚性规定。

05 长效机制: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中央农办强调,要探索建立既治标更治本的长效机制。这包括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更好解决农村青年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根据农村适婚群体的情况,有针对性给予帮扶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增收致富、改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农村高额彩礼问题滋生蔓延的土壤。

天祝县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县将高额彩礼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

今年上半年,天祝县农村青年结婚411对,彩礼最高6.6万元,平均5.6万元,标志着该县多维度治理农村高额彩礼取得明显成效。

宁夏推出的"零彩礼礼遇卡"让新婚夫妇及双方父母可免费乘坐公交、享受景区门票折扣、优先申请创业贷款。

甘肃天祝县今年7月出台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倡导并鼓励彩礼数额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提倡"零彩礼""低彩礼",取消"见面礼""下马费""认亲钱""开箱费"等名目繁多的隐形彩礼。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塑中国农村的社会伦理。当新一代农村青年乘着公交婚车驶向新生活时,他们承载的不仅是个人幸福,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