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妈因偷高粱被当场抓获,跪地求饶的画面,让人不禁心生几分怜悯。但如果我们知道,这样的情形每年都在上演,而且是成群结队地偷,甚至还有人专门打掩护,是否还会对这种行为抱有同情之心?
这起发生在安徽宿州的偷高粱事件,表面上看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农村治安案件,但深究其中,却折射出我们乡村治理中的诸多问题。暂且先放下同情与谴责,理性地思考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承包商每年因被盗而遭受的损失达几十万元,这可太亏了!种地很不容易,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的结晶。可是眼看就要丰收了,还要担心被盗。这马上进入阴历十月,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十月秋收冬藏,小偷猖狂"。但现在这个时代,咱们总不能还用看老天和靠土地来防小偷的老法子吧?
更令人意外的是,承包商为了防止偷盗,不得不每天支付上千元请人看管。这笔总支出,几乎要赶上一个普通白领的月薪了。一个本该专注于农业生产的农民,却要把大量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防盗上,这样的生产方式显然是不正常的。
有人可能会说,偷点高粱不算什么大事,何况还是大妈所为。但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我们把违法行为按轻重衡量时,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为违法找借口了。试想如果是在城市里偷超市的商品,会被轻易原谅吗?为什么到了农村,偷农作物反而变得可以被接受了?
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折射出我们在法治观念上的城乡差异。在城市有摄像头、有巡警有完善的执法体系;而在农村,即便报了案,由于取证难、追赃难往往也难以得到有效处理。这种执法效率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会有人铤而走险去偷农作物?是贫穷所致?还是道德沦丧?其实两者都不能完全解释。在当前的农村,真正的贫困人口已经不多了,而且各地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至于道德沦丧的说法,也过于简单化了。个人觉得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一些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
在传统农业社会,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靠道德约束和乡规民约就能维持秩序。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如何在新时代建立起既有法治刚性,又保持人情温度的乡村治理机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让人意外的是,承包商最终选择了宽恕,没有报警。这体现了农村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宽容与理解。但这种个人层面的宽容,不能成为法治缺位的替代品。我们需要的是在保持人性温度的同时,建立起更加规范的法治秩序。
在我看来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是前提,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提高违法成本是根本。还有要创新农村治理方式,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但必须把它纳入法治框架之内。
农村合法权益万万不可被忽视。保障农民的生产成果,实则是激发农业生产的热情,更是守护我们的粮食安全。大家伙儿在城里享受着优渥的物质生活之际,可别忘了,这一切都离不开农民的辛劳付出!
一小粒高粱不起眼,但其反映出的法治建设问题值得我们细究。盼着在未来,我们的农村能真正做到法治与人情的平衡,可以安心种地、踏实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