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壤到首尔,从莫斯科到北京,这场围绕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庆典的外交互动,更像是一场 "信号传递战"。

俄罗斯的选择最具代表性:普京最终确定缺席,并非对朝俄关系的冷落。

事实上,就在10月7日普京73岁生日当天,朝鲜最高领导人还发去贺电,称其为 "最亲密的战友",明确表示将履行俄朝条约、支持俄维护主权。

普京的缺席,本质是对 "西线优先" 战略的现实考量:当前俄乌冲突仍在持续,俄罗斯需集中精力应对欧洲方向的安全压力,无法抽身进行长途外事访问。

但俄罗斯也不愿放弃东线协作,于是派出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出席,既维持了对朝关系的象征意义,也通过这一 "次高规格" 安排,传递出 "不忽视东北亚" 的态度。

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

中方的动作则充满 "战略承诺" 的意味,中方高层此次访朝为期3天,这一安排并非偶然。

早在9月底,朝鲜外相崔善姬就已提前访华,为此次行程铺路。

中朝双方还达成了深化合作的共识,体现出中方在半岛问题上 "以民生协作促稳定" 的思路。

对朝鲜而言,邀请中俄等国高层齐聚,既是为了突破长期以来的外交孤立,也是想通过 "多国捧场" 的场面,配合新型武器展示,彰显 "以实力求主动" 的外交姿态。

这种 "外交 + 军事" 的组合拳,本质是应对美日韩安全同盟的压力。

近年来,美日韩接连举行联合军演,美国还向韩国部署了多套战略武器,朝鲜亟需通过强化外部协作来缓解安全焦虑。​

朝鲜外相崔善姬

而当中俄朝的协作信号持续释放时,韩国的 "应激反应" 凸显出其在阵营博弈中的尴尬处境。

韩国外长赵显火速致电中方,还作出"竭尽所能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承诺,根源在于韩国 "安全靠美、经济靠中" 的结构性矛盾。

两个月前赵显曾公开指责中国 "不配合对朝制裁",但随后韩国企业就面临中国市场订单下滑的压力,这让韩国政府不得不重新权衡对华关系。​

安全层面的焦虑,则让韩国的困境雪上加霜。

朝鲜若在阅兵式上展示多弹头导弹或核背包部队,将直接冲击韩国的安全红线;

而美日韩同盟的 "保护力" 却在减弱--特朗普不愿意为盟友"免费"提供保障,必须要韩国承担更多的驻军费用,这让李在明十分为难。

李在明访美会见特朗普

更让韩国担忧的是,俄朝军事合作的深化:

双方已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补充条款,朝鲜向俄罗斯提供弹药支援,俄罗斯则向朝鲜输送石油与粮食。

这种 "资源换技术" 的合作模式,让韩国担心朝鲜的军事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赵显紧急致电中方,一方面是想通过中方缓解朝韩紧张局势;

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即将到来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争取与中方高层互动的机会,为韩国企业争取更多对华合作空间。​

韩国外长赵显

从整个东北亚格局来看,此次围绕朝鲜阅兵式的外交互动,清晰展现出两大阵营的博弈逻辑差异:

中俄朝走的是 "务实协作" 路线,不搞形式化的军事同盟,而是通过经贸互助、外交协调实现共赢。

比如中朝的农业能源合作、俄朝的资源技术对接,都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美日韩则依赖 "军事绑定",试图通过军演、武器部署构建威慑,但这种模式忽略了各国的经济利益诉求,导致韩国出现明显的 "阵营摇摆"。​

如今,朝鲜阅兵式的大幕即将拉开,各方的动作已传递出明确信号:

没有国家愿意主动挑起冲突,所有人都在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利益空间。

往年朝鲜举行阅兵活动画面

中方以3天高规格访朝展现 "稳定者" 姿态,韩国以急电示好寻求 "利益平衡",俄罗斯以 "次高规格" 出席维持 "双线协作",这些选择共同指向一个结论--

东北亚已进入 "威慑与对话并存" 的新阶段,而如何在这场博弈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将是各国接下来需要持续应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