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 - 11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地区遭遇大范围暴雨侵袭,多地出现严重城市内涝,给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行带来极大困扰。河南许昌更是成为这场降雨的"重灾区",暴雨打破纪录,积水深度令人揪心。有网友无奈表示"小区门口的水已经到腰",皖北地区网友也反映"雨已经下了一天一夜" ,这些描述直观展现出此次降雨的强度和影响范围。
11日,黄淮一带降雨过程强势来袭,许昌等地雨势尤为猛烈。从10日8时至11日8时,许昌、扶沟、鄢陵、太康4站降雨量在全国国家站中位居前列,其中许昌累计雨量达163.8毫米,一举打破当地9月单日降水量纪录。11日2 - 7时,许昌还出现连续5小时单小时降水量超2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暴雨之下,许昌多地"沦陷",林科所、科技广场等站点降水量超70毫米,部分路段积水深达2.9米,不少民众被困车顶,城市交通、生活秩序陷入混乱。
为应对这场暴雨,河南各地迅速行动。河南省气象局提前于10日15时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郑州市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非寄宿制学校停课,高架桥允许车辆临时避雨且不按违章处理。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二广高速、京港澳高速等路段因积水严重实施交通管制。截至9月11日8时45分,河南省共发布60个气象预警信号。许昌市自9月11日5时起对中心城区实施停工、停业、停运、停课,全力保障市民生命安全。
这场同期罕见的暴雨,背后有着复杂的气象成因。气象专家分析,本轮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雨量大,局部地区过程降雨量达180 - 200毫米,还伴有短时强降水和12级大风。河南、山东部分地区的降雨强度堪称"同期罕见"。罪魁祸首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与低涡切变线,二者共同作用促使黄淮气旋生成并东移,该气旋能量充沛,带来明显风雨影响。
强降雨仍在持续且逐渐东移。河南省气象部门预计,11日11时至12日2时是河南强降水主力时段,郑州、许昌、周口等地仍有大暴雨。中央气象台也预测,11 - 12日黄淮一带降雨将加强,受低涡切变线发展和地面气旋东移影响,部分地区降雨时伴有强对流天气,河南、山东部分地区降雨强度依旧不容小觑。11日8时至12日8时,河南东部和南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此次降雨还需警惕次生灾害。9月以来,河南、山西南部等地多阴雨天气,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此次降雨过程与上述区域重叠度高。相关部门需加强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中小河流洪水等。公众在降雨期间应避免前往山区、河谷等危险区域。
许昌暴雨内涝,也暴露出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的短板。从地质角度看,许昌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属淮海平原西缘,"西高东低"的地形加上短历时强降水,形成"漏斗效应",雨水迅速向平原聚集。同时,平原地区黏土层土壤渗透率低,城市建设又增加了雨水径流系数,使得雨水难以快速下渗和排出,容易在地势低洼处形成积水。
面对频发的城市内涝,城市规划和建设应更加注重防灾减灾。比如增加城市"海绵体",利用洼地、湿地等增强雨水调蓄能力;优化排水管网设计,提高排水标准。此外,气象监测和预警也需进一步加强,以便更精准地预测极端天气,为城市应对争取更多时间。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城市在面对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更具韧性,守护好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