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句听上去有点吓人的话流行起来,"长期少量喝酒等于慢性自杀"。

很多人本能反应是:夸张了吧?医生不是还说"适量饮酒有益心脏"吗?然而,如果把最新十几年的研究拼在一起看,这句话虽然有点重,但方向并不离谱:长期、稳定的低剂量饮酒,确实在缓慢、累积地增加死亡风险,只是它走得很慢、很隐蔽。

更隐蔽的是,你的认知,是被酒类企业塑造的。

在我们对酒精科学认识不断刷新的同时,酒类企业却通过营销和广告,一点点把"酒"从一种有风险的成瘾性物质,包装成了"生活方式""社交润滑剂",并借此长期影响公共政策。

过去几十年,很多研究画出过所谓的"J 型曲线":不喝酒的人和大酒量的人死亡风险较高,而"少量饮酒者"似乎死亡风险最低。

这个图被营销成一句金句,"每天一杯红酒,有益心脏"。

这句话,要多离谱,有多离谱。近十多年的大规模研究,把这层"光环"一层层撕掉。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23 年正式表态:对癌症和多种疾病而言,不存在所谓"安全阈值",喝得再少,只要是长期习惯,就在增加风险。

新近关于痴呆的研究则干脆指出:就认知健康而言,连"小酌怡情"都谈不上安全,少量饮酒也在增加终身痴呆风险。

我给你翻译翻译大白话,科学界共识正在从"适量可能有益",转向更冷酷的一句话:酒精是一类明确的人类致癌物,风险从第一杯就开始累积,只是剂量越大、速度越快。

我看,红酒有助于健康的说法,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老年"适量饮酒者"往往是本身健康状况较好、收入更高、社交更活跃的人;而完全不饮酒群体里,掺杂了大量因疾病、成瘾史被迫戒酒的人。如果不把这些人剔除,就会误以为"不喝酒的人更容易早死"。

酒精实际上是慢性自杀的助燃剂。

酒精代谢产生乙醛,它会直接损伤 DNA 和修复系统;在口腔、咽喉、食管、肝脏、乳腺等部位,哪怕很低的长期暴露,都能观察到癌症风险上升。

慢性自杀并不是今天这杯酒杀了你,而是十年、二十年里,每天那一杯,把你的风险累计积攒,直到某一天以癌症、脑梗、肝硬化的形式集中结算。

那我们就问了,这种说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呢?

酒类企业背后推波助澜,常常采用几种叙事。

比如"适量有益"叙事、情感营销,这都是老套路。

新套路是,年轻化和女性化包装,低度酒、预调酒、果味气泡酒、卡通罐装,把一种成瘾性物质伪装成"饮料""小甜水",削弱风险感,拉低入门门槛。

体育赛事与娱乐节目的深度绑定,从球赛赞助到音乐节、短视频挑战,让酒精融入"潮流"和国民娱乐记忆。

酒精之所以能长期"低危害化",靠的不只是广告投放,更重要的是对政策环境的塑形能力。这种套路,说白了就是砸钱。

在美国,烟酒企业高强度游说与政治献金,酒精产业在 1998-2020 年间用于游说的费用高达数亿美元级别,核心目标就是影响税收、广告限制、最低定价等政策的走向。

还有就是借助公益组织,对自己洗白。

同一家公司,一边赞助酒类促销、一边做"反酒驾公益广告""关爱青少年项目",通过企业社会责任(CSR)来换取舆论好感和政府合作空间。

各大电视台,我们虽然看不到香烟的广告,但是黄金时间,白酒广告,那是集中轰炸。

我们今天看到的宽松酒类广告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长期利益博弈的结果。

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应当做的不是替企业圆场,而是用最新证据重新校准指南、广告规则和税制;

作为企业,应当停止以模糊宣传掩盖已知风险;

作为普通人,我们则需要做的也许很朴素,少喝、能不喝就不喝,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留一点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