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11月26日起,一股强冷空气将从西伯利亚南下,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次寒潮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雨雪强度强三大特点:
· 降雪范围: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华北北部将出现小到中雪,其中吉林东南部、黑龙江西南部、辽宁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雪,局部地区降雪量可能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 大风降温:西北地区、华北、东北将先后出现4~6级偏北风,气温骤降6~10℃,内蒙古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2℃以上。

· 雨雪分界线:随着冷空气南下,河南、湖北、山东等地可能迎来雨夹雪或冻雨,对交通出行造成较大影响。
专家分析,此次寒潮是北极涡旋分裂南下与欧亚大陆暖湿气流激烈碰撞的结果,相当于一场"冷暖空气的决战"。而这场"决战"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今年冬天为何格外引人关注?
今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和秋季的"断崖式降温",让许多人提前嗅到了冬日的"不寻常"。从科学角度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1. "拉尼娜"现象持续:通常而言,拉尼娜会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我国冬季气温易偏冷。
2. 北极海冰减少:近年来北极变暖加速,极地冷空气更容易南下"串门",寒潮爆发概率增加。

结合国家气候中心此前发布的预测,今年我国北方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尤其是东北、华北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灾害。
冷冬信号表明:
· 10月以来的气温实况: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内蒙古、黑龙江部分地区偏低2~4℃。
· 寒潮提前"打卡":11月内已发生两次全国性寒潮过程,较往年明显偏早。
这些迹象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今年冬季偏冷的概率正在增大,但是否达到"极寒冷冬"的标准,还需观察后续冷空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面对可能出现的低温雨雪天气,个人和社会需提前做好准备:
1. 能源保障:北方地区需加强电网、供暖设施巡检,防范低温冻裂风险。
2. 农业生产:大棚种植区应及时清扫积雪,畜禽圈舍做好防风保温。

3. 交通出行:公众需关注天气预报,雨雪天气减少自驾,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4. 健康防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需特别注意防寒,避免晨间外出。
结语
综合来看,今年冬季我国大概率将迎来一个偏冷的"冷冬",尤其是北方地区,可能频繁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但气候预测存在不确定性,是否达到"极寒"级别,还需看后续大气环流的演变。无论如何,防寒保暖的"装备"该准备起来了!这个冬天,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