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施压选边站,与中方通话7天后,韩外长一番话得罪中国,李在明紧急出来"灭火"

据报道,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与韩国达成"全面完整"的贸易协议,韩国承诺向美国提供3500亿美元投资,并接受15%的单边关税。

关键时刻,韩国新任外长赵显在华盛顿的一场采访中,突然将矛头指向中国,称"中国在东北亚给邻国造成困扰",并要求中方"遵守国际法"。这番言论迅速引发轩然大波--要知道,就在一周前,赵显刚与中国外长王毅通话,双方还强调要"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此戏剧性的转折,让外界不禁猜测:韩国到底在玩什么把戏?是迫于美国压力,还是李在明政府的真实立场?

更耐人寻味的是,朝鲜早在7月就精准预言:"韩国现政府对美韩同盟的盲目信从,与前任毫无二致。"如今看来,朝方的判断似乎一针见血。

李在明(资料图)

此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应约与韩国新任外长赵显通话。王毅明确强调,中韩关系应"保持政策稳定性",希望韩方对华政策"稳定、可持续、可预期",并特别指出两国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制于第三方"。赵显当时的回应还算克制,表示韩方"高度重视韩中关系",期待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甚至提到"愿积极推动两国自贸谈判"。

然而,美韩贸易协议一落地,韩国的态度就出现微妙变化。根据协议,韩国不仅要向美国提供3500亿美元的投资,还同意全面开放市场,包括汽车、农产品等领域。更关键的是,协议并未解决非关税壁垒问题,这意味着美国未来还能继续施压。

果然,赵显在美国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话锋一转,直接点名中国"在南海和黄海的行动给邻国造成困扰",并强调"韩方警惕中国的崛起"。他还补充说,韩国将与日本合作应对"地区挑战"。这番言论与一周前对华示好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比尹锡悦政府时期的对华立场更为强硬。

赵显的言论虽然突然,但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韩国近年来一直在中美之间走钢丝--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捆绑美国。这种"双标策略"在本次美韩贸易协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韩国愿意拿出3500亿美元讨好美国,却又不敢彻底得罪中国,尤其是半导体、汽车等核心产业根本无法脱离中国市场。

李在明(资料图)

但美国的施压正在让韩国的平衡术越来越难维持。特朗普政府不仅要求韩国接受单边关税,还推动"MASGA(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计划,旨在削弱中国造船业竞争力。韩国对此积极响应,甚至主动提出投资方案,生怕美国不满意。这种"服服帖帖"的态度,连朝鲜都看不下去了。

韩国之所以如此顺从美国,根本原因在于其安全自主权的缺失。战时指挥权仍掌握在美军手中,朝核威胁又让韩国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但问题在于,这种安全依赖正在挤压韩国的外交空间--赵显在华盛顿的发言,很可能就是美国施压的结果。

赵显的言论迅速引发中方警觉。中国外交部虽未直接点名批评,但明确表示"希望韩方谨言慎行"。

或许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李在明政府开始紧急"灭火"。赵显随后补充称"韩国仍希望与中方保持良好关系",并推迟了美韩投资细则的公布。

然而,这些补救措施能否奏效,仍取决于美国的下一步动作。如果特朗普在8月要求韩国加入对华技术封锁,或进一步开放敏感市场(如大米),李在明将面临更艰难的选择。毕竟,韩国国会"朝小野大",任何重大决策都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李在明(资料图)

面对韩国的摇摆,中国的策略很明确。王毅在通话中已划出红线--中韩合作"不应受制于第三方"。若韩国在关键领域(如半导体、造船)配合美国对华脱钩,中方必然反击。

赵显的"变脸"绝非偶然,而是韩国在中美博弈下的无奈选择。但问题在于,美国的要价只会越来越高,而中国的忍耐也有限度。李在明政府现在试图"灭火",可如果未来美国要求韩国切断某条对华供应链,韩国敢拒绝吗?

若韩国继续在安全上盲从美国,经济上又想占中国便宜,最终只会两头不讨好。毕竟,历史早已证明:在大国博弈中,小国的生存之道不是左右逢源,而是明确底线,保持战略定力。否则,今天的"灭火",可能只是明天更大风暴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