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全球局势再次拧紧发条,带头敲响"地缘政治警钟"的不是别人,正是回归舞台不久的特朗普。据环球网近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若俄罗斯阻碍其结束俄乌战争的努力,美国将对所有俄罗斯石油征收25%至50%的"二级关税",并可能在一个月内实施。
同日,特朗普还威胁称,若伊朗不在核问题上与美达成协议,将面临美方的轰炸及相关产品的"二级关税"制裁。
其实,特朗普这次双线施压伊俄两国,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他长期地缘战略思维的延续。特朗普一贯擅长在国际博弈中制造高压氛围,将"极限施压"作为其标志性的外交手段,在混乱与不确定中谋求主导权。
此次针对伊俄两国的强硬表态,其核心意图并不完全是要真的"轰炸"或者"征税",而是试图通过这种高度对抗性的策略,对对手形成外交上的裹挟与心理震慑。说到底,特朗普的真正意图,还是在利用战争边缘的态势塑造谈判主动权。把关税当作准军事武器,把贸易政策推向国家安全议程,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外交规范,也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激进转向。
而"二级关税"正是这种新思维的产物。它的核心逻辑是:我不直接打你,而是打跟你做生意的人。简单来说,这就是"长臂管辖"的加强版,是对全球商业体系的制度性讹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制裁,它既没有经过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也不考虑国际法的约束,完全是以单边意志为行动准则。
冷战时期,美国通过军事基地、经济封锁、代理人战争来压制对手,而现在,特朗普把这些工具换成了关税、社交媒体喊话、临时行政令。更可怕的是,这一套"新组合拳"在他看来是有正当性的。因为在特朗普的世界观里,只要能保美国安全、促美国利益、赚美国的钱,其他国家的规则和秩序全都可以忽略不计。
与此同时,从美军的动向来看,特朗普对伊朗的军事威胁也在升级。多架C-17运输机运送"爱国者"防御系统进入巴林基地、B-2隐形轰炸机出现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这些都是赤裸裸的军事威慑信号。特朗普在嘴上喊"谈不拢就开炸",但这次他可能并不是在虚张声势,而是真的在为一种"有限冲突"做准备。
而在俄乌战场上,特朗普对普京的愤怒,也绝非偶然。在他眼里,普京不配合他的"和平计划",等同于挑战他的领导权威。用"二级关税"敲打俄罗斯石油出口,本质上是对普京试图拖延停火谈判的一种反制措施。这种策略或许能在短期内撼动一些国家的决策,但长期看,会严重破坏全球能源交易的稳定性,给原本已经高度紧张的国际市场再添变数。
在特朗普的政治逻辑里,一切都可以是筹码,关键在于谁更敢下注。他敢公开威胁轰炸伊朗,是因为他相信对手会在真正开战前让步;他敢对买俄油的国家挥动"二级关税"的大棒,是因为他知道很多国家不敢轻易得罪美国。但问题在于,这种"赢者通吃"的思维建立在高风险之上,一旦误判局势,擦枪走火的可能性极高。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二级关税"这一政策工具,正把美国带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外交模式:经济霸权全武装化,贸易政策军事化。这不仅会引发越来越多国家的反感,甚至可能在中长期内加剧"去美元化"的进程。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只要和美国意见不合就会被"惩罚",他们就会开始构建避开美元体系的结算机制,去寻找对抗美国长臂制裁的新路径。这对美国自身而言,这不见得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