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对中美态度变了?美媒爆料:卡尼在G20峰会期间告诉记者,即使没有美国世界也可以运转

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11月23日,南非约翰内斯堡的G20峰会会场外,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的身影刚出现在记者镜头前,就被蜂拥而上的媒体围得水泄不通。面对彭博社记者的追问,这位一向对美国保持克制的加拿大领导人,此刻语气坚定得不像美国的"传统盟友":"即使没有美国参与,国际社会仍可在诸多议题上取得进展。"

这番话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国际舆论场激起层层涟漪。要知道,就在峰会开幕前,美国驻南非大使馆还在发号施令,不仅宣布不参会,还威胁反对未经美方同意发布任何峰会成果文件。结果南非方面直接回怼"美方已失去发言资格",卡尼紧跟着公开"拆台",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尴尬,肉眼可见。更值得关注的是,卡尼在同一场记者会上明确提到,加拿大正在全力加强与中国、南非、印度等国的关系,这种对中美截然不同的态度,绝非一时兴起。

作为深耕国际安全领域多年的观察者,我敢断言,卡尼的表态本质上是加拿大战略觉醒的公开宣言。特朗普政府重新上台后,把加拿大当成了"美国优先"政策的试验场,钢铝关税加征、汽车产业制裁,每一刀都砍在加拿大经济的要害上。更让加方无法容忍的是,特朗普公开将加拿大描述为"美国的一个州",这种对主权的轻视,彻底浇灭了加方最后的幻想。民调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现在接近六成加拿大人认为美国是主要威胁,这个数字在三年前想都不敢想。

经济上的捆绑更让加拿大痛彻心扉。加拿大七成的出口依赖美国市场,这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格局,让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每次落下都精准命中。卡尼政府显然看清了这点,这次G20峰会上强调拓展与印太地区在人工智能、能源领域的合作,说白了就是在构建"去美国化"的经济安全网。他那句"加美经济关系已结束",九个字背后是壮士断腕的决心--哪怕国内农业、汽车行业叫苦连天,也要摆脱被美国随意拿捏的命运。

再看美国抵制峰会的闹剧,表面上拿"白人农场主遭迫害"当借口,实则是霸权逻辑的暴露。美国真正怕的,不是缺席一场峰会,而是怕世界发现"没有美国,地球照样转"。G20汇聚全球四分之三人口、三分之二GDP和四分之三贸易额,这样的平台早已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缺席则成果无效",恰恰说明他们对多极化趋势的心虚--曾经说一不二的超级大国,如今只能靠威胁施压维持存在感,这本身就是影响力衰退的铁证。

卡尼把中国列为重要合作对象,这步棋走得相当务实。从安全合作角度看,中加在反恐情报共享、海上通道安全等领域早有交集;经济上,中国庞大的市场能为加拿大的农产品、能源产品提供新出路。不久前中国外长王毅与加拿大外长通电话时释放的合作信号,就是明确的积极信号。但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加拿大之前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还和菲律宾签署军事协议,这些动作都给双边关系添了堵。现在想打开合作新局面,光靠嘴说是不够的,得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

这次G20峰会最具标志性的意义,在于它印证了国际体系的韧性。美国抵制又如何?峰会开幕当天就通过了联合宣言,发展融资、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这些核心议题照样推进。南非硬气回怼美国的胁迫,加拿大公开拆台,这些细节都在指向一个清晰的趋势:美国的盟友体系正在松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为"后美国时代"布局。

国际安全格局的变迁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里。美国不会立刻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它不再是唯一的中心。加拿大的转身告诉我们,在多极化加速演进的今天,把国家命运绑在某个霸权国家的战车上,本身就是最大的安全风险。卡尼政府现在迈出的只是第一步,后续供应链重构、市场开拓必然面临阵痛,但这条路必须走下去。

对中国而言,加拿大的战略转向是机遇也是考验。我们欢迎合作,但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卡尼要是真有诚意,就该先解决那些阻碍双边关系的实际问题。毕竟,国际合作的舞台上,从来都是用行动说话,不是用口号表态。

这场G20峰会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的霸权焦虑,也照出了加拿大的战略清醒。地球不会因为某个国家的缺席而停转,国际秩序的重构已经开始,那些敢于跳出陈旧框架、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终将在新的格局中占据主动。加拿大的转身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国际舞台,只会更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