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外媒报道,阿塞拜疆决定将此前与巴基斯坦商定的"枭龙"战斗机采购计划大幅升级,从原定的16架提升至40架,总金额高达42亿美元。若合同最终落地,这不仅将成为巴基斯坦军贸史上最大的一笔出口交易。对中国而言,作为该型战机的主要系统提供国,此单订单的战略意义和政治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亚洲防务安全》网站的相关报道

此次订单剧增,正值"5·7印巴空战"余波未平之际。在这场高强度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和枭龙Block 3联袂出击,歼-10CE利用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击落多架印度阵风战机,而配属霹雳-15E与CM-400AKG反辐射导弹的枭龙Block 3,则成功完成对印军S-400防空系统的压制打击任务,极大地提升了其实战声誉。相比于价格高昂的美欧四代机和俄制装备的系统落后、维护难题,枭龙Block 3战机凭借出色的性价比、优秀的电子航电配置和可扩展武器平台,逐渐成为中小国空军"量身定制"的理想选择。

42亿美元、40架战机,听起来几乎是一笔"不可思议"的交易。按照此前伊拉克采购价格,每架枭龙Block 3约6000万美元,即便加上配套设施,整套系统价格上限也不过7000万美元。按此标准,即使采购40架,也应在28亿美元左右。那么42亿美元从何而来?

▲外媒的相关报道

外界普遍猜测,这不仅仅是飞机价格,更包含了大量霹雳-15E中距空空导弹、CM-400AKG反辐射导弹等弹药,还包括培训、维护、基础设施建设、飞行模拟器、数据链建设,甚至可能涵盖电子战吊舱与土耳其合作生产的空空导弹等全套系统解决方案。这是一份旨在重塑阿塞拜疆空军战力结构的"体系化装备"大单。

阿塞拜疆军费虽仅约35亿美元,但其背后拥有丰富的能源出口支撑。加之近期因亚美尼亚局势紧张、伊朗压力上升,急需提升制空与对地打击能力。传统的俄制米格-29和苏-25平台老旧,早已难堪大任。欧美武器系统价格高昂、交付漫长,枭龙Block 3几乎是其唯一能快速成军、兼具实战验证与综合性能的现实选择。更重要的是,阿塞拜疆并非必须一次性支付全额,分期付款、资源换货或技术转移等灵活方式,或许是谈判的一部分。毕竟,以石油、天然气资源换军工装备的对冲交易,并非没有先例。另一个可能是"16架+24架意向订单"的混合架构先行试探市场反应,随后视财政与地区局势灵活调整。

▲枭龙Block 3

枭龙Block 3不仅具备有源相控阵雷达(KLJ-7A)、数字化座舱、头盔瞄准系统,还可整合包括霹雳-15E、CM-400AKG、AR-1空地导弹等中国先进弹药体系,具备全面制空、对地打击与防区外打击能力。其综合性能在轻型战机中堪称"六边形战士"。相比美制F-16V动辄上亿美元的单价,韩制FA-50缺乏雷达、弹药系统,俄制战机维修困难且落后于时代,枭龙Block 3更具吸引力。此外,凭借中巴双重支援,能提供长期后勤保障与人员培训,大大降低了运营风险。

长期以来,俄罗斯是中亚与高加索国家的主要军火供应方。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供应链断裂与质量下降,区域国家纷纷寻求替代。阿塞拜疆转向中巴联合战机,也显示出地区军事依赖结构的深层变动。如果订单成真,势必带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邻国效仿采购,中巴联手军工出口将从南亚辐射至中亚、外高加索,形成体系级出口链条,对我国在全球军贸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阿塞拜疆总统亲自坐进枭龙

但也要看到,阿塞拜疆采购意向是否真实落地、是否存在夸大宣传可能,仍需时间验证。毕竟,从16架提升至40架,涉及的不仅是金额,还有外交、军力结构、供应链绑定等系统性决策,必然需要总统府与国防部深度协调。如果未来真的交付40架枭龙战机,阿塞拜疆将真正跃升为地区空军强国,在未来可能爆发的冲突中拥有压倒性制空权。但这也意味着其未来15年将深度绑定中巴装备体系,并承担更高的政治与地缘战略责任。

枭龙Block 3战机,如今已经成为一款集中国先进技术与巴基斯坦本土经验于一身的明星产品。而这份42亿美元的超级订单,既是一次技术的胜利,也是一次外交与战略布局的成功。对中国而言,这不只是单纯的战机交易,更是高端军工"走出去"战略的深水试探,标志着我们正加速摆脱中低端军贸标签,进入体系化、服务化的出口新时代。

▲枭龙Block 3

目前,乌兹别克斯坦也被传正在就采购枭龙Block 3进行谈判,该国军费有限,每年仅约17亿美元,但对高技术、低成本、用途广泛的作战平台有强烈需求。"枭龙"战机正是应对中小规模空战、反恐、边境打击的最佳解决方案。一旦乌兹别克斯坦也下单,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势必将被带动。这不仅将为"枭龙"打开更大的出口市场,也可能推动中国在中亚防务合作中从幕后走向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