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美第五轮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落下帷幕,虽然中美在本月早些时候贸易战局势突然激化,但是在本次谈判中,中美双方还是秉持着建设性的态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目前双方已经就解决经贸问题形成初步共识,下一步将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
不过正如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会后提到的:"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这句话传递出的信号也非常强烈,美国代表在谈判中毫无疑问又提出了很多过分的要求,但是中方也坚守了原则,并有效捍卫了自身的利益。
事实也证明,中方强硬的谈判技巧,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会后美国高层的表态来看,美方至少已经打算在两个方面对华作出让步。
首先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主动对记者透露,此前美国威胁要从11月开始对华加征的100%关税可能取消。

其次是特朗普在10月27日主动提到,美国可能放弃对中方是否违反其第一任期贸易协议的调查。特朗普表示:"如果一切顺利,我相信他们能说服我们放弃。我感觉他们会说服我们放弃。"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美国作出的这两项让步呢?
关于100%关税的问题,实际上从一开始外界也不认为美国会真正实施。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还要追溯到9月底,美国商务部突然推出了旨在扩大对中国企业制裁范围的"50%穿透性规则",结果遭到了中方的强硬反制。
在国庆之后,中方接连在稀土等关键领域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国反向"卡脖子",就连美国媒体都认为,美国商务部的做法,暴露了特朗普团队内部对华政策的分歧,因为它明显打乱了特朗普为后续中美最高层会晤营造良好氛围的战略部署。
而我们也看到,在这一次的中美经贸磋商中,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并没有参加,这也侧面说明,特朗普对卢特尼克的做法肯定是有不满的,因此不让他出席中美经贸磋商,就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刺激中国,破坏谈判的氛围。

基于美国主动挑起贸易争端,随后却又威胁对中国稀土管制发起100%关税的反制,其理由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最终取消也是可以预见的,这样的让步,也并不能被视为美国诚意的体现。
至于特朗普提到取消调查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美国方面极限施压的一种惯用手段。中美的确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达成了一份贸易框架协议,但是在签署之后,是美国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措施,严重背离了协议精神,反而却来责怪中国没有购买足够的美国产品,这显然是没道理的,中方也绝不会接受这样的霸凌施压。
而且恰好就在中美本轮经贸磋商之前,美国突然将这个话题搬出来,要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展开对华调查,并声称能为特朗普单方面征收关税提供法律依据。
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卡特勒直言:"华盛顿政府似乎正试图寻找新的杠杆手段向北京施压,并增加新的压力点,迫使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大豆和其他商品。"

所以特朗普声称"有信心中国能说服他放弃调查",也恰恰说明这就是特朗普对华极限施压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中美能够签署新的贸易协议,那么特朗普不排除早就有意向取消相关调查。
从本质上看,美国主动提出的这两个让步,实际上都是美国"凭空造牌"的一部分,是美国主动制造的、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因此仅仅是在这两个问题上作出让步,并不足以体现美国的诚意。

正如王毅外长在27日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通话中定下的基调:只要双方不折不扣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秉承平等、尊重、互惠精神,坚持通过对话化解矛盾,摒弃动辄施压的做法,就有可能推动两国关系稳下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