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进口1200万吨美大豆?3个现实因素影响落地节奏
贝森特给中国安排任务,要求中方在今年进口1200万吨美大豆,为什么说贝森特的要求很难实现?
当地时间10月30日上午,中美元首在韩国釜山举行了大约1小时40分钟的会晤,会晤整体而言氛围非常友好、并且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当天中国商务部也发布公告,宣布美方承诺将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以及暂停一年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对等关税",而中方也将相应调整针对美方上述关税的反制措施。

在昨天的节目中我们也聊到,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就在针对美国"芬太尼关税"的一系列反制措施之中,因此在特朗普宣布取消10%"芬太尼关税"即可生效时,也意味着中方对美国大豆的关税限制,很快也会取消。
于是紧接着我们就看到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出来爆料,称中国不仅同意了恢复采购"大量"的美国大豆,还同意在今年采购1200万吨大豆。而且未来三年,中国已同意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吨大豆。

虽然中美大豆进出口贸易有望恢复,但是贝森特所说的中国今年就会进口1200万吨的美国大豆,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
首先,是政策落地需要执行周期。
商务部在发布公告时也说了,期待与美方共同做好落实工作,为中美经贸合作与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这背后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虽然中美双方已经达成取消关税限制的协议,但是美方也需完成内部协调,尤其是美国现在联邦政府陷入停摆,美国海关解读、落地最新的关税政策都要时间。

第二,国际农产品物流链存在时间周期。
目前距离2025年结束已经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大宗商品贸易,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大豆的订单向来都是提前下单,例如此前西方媒体的爆料,中企刚刚从美国下单了三船、约18万吨的大豆,但是预计要到今年12月至明年1月份才会装船运输。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一艘普通的货船,大约可以装载6万吨的大豆,这些大豆必须从美国各地的仓库集运至出口港,并完成装船作业,这本身就需要时间准备。

而且即便是走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波特兰等港口直航中国,也需要14到20天的时间,这还是最快的航运路线,平均下来,一船大豆要从美国准备好货物到运抵中国的时间也要一个月。
因此中美大豆贸易实际上的窗口期可能也就一个月的时间,根本不足以运输1200万吨的大豆。
第三,中国今年的大豆需求已经饱和。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大豆进口量在1亿吨出头,今年前8月已经进口了7331万吨的量,因此9-12月剩下的需求量,也就在3000万吨左右,如果要满足贝森特的条件,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中国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只能购买美国大豆。

但是因为大豆需要提前下单,早在这之前,中方就已经在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下了足量的订单,因此除了少量的补充,即便是有给美国的大笔大豆订单排期,也要等到明年去了。
因此,本次信号表明中美农产品合作会迈出积极一步,但具体规模与时间点还需要根据政策落地的速度、国际物流安排,以及市场需求再调整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