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协会于8月19日及9月4日连续发文,严厉批评释永信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及寺院资产,明确指出其行为涉嫌刑事犯罪,严重违反佛教戒律。协会措辞强硬,称其"对戒律毫无敬畏之心,放逸懈怠、追名逐利、贪图享乐,肆意破戒,堕入违法犯罪深渊",并强调其行为给少林寺管理、佛教秩序及全国佛教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河南省佛教协会同步行动,于9月4日宣布撤销释永信少林寺住持职务,注销其教职备案,定性其"目无法纪、罔顾教规"。提醒广大群众对这些佛教界的蛀虫,要提高警惕。
违规事实清晰,经济与作风问题并存
释永信被指控两大核心问题:其一,长期挪用、侵占寺院资产及项目资金,涉嫌经济犯罪;其二,严重违反戒律,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少林寺管理处7月27日通报已披露其私生活混乱及经济违法行为,佛协后续文件进一步确认其"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的事实。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佛教基本戒律,更触犯法律红线,成为佛协多次公开批评的直接依据。
处理结果落地,警示意义深远
释永信最终被撤销职务,注销教职,标志着官方对其违规行为的终极定性。佛协及地方协会的连续四次公开批评,凸显宗教界对"法外之人"零容忍的态度,强调无论身份地位,均需恪守法律与戒律。事件亦推动少林寺管理调整,新住持接手后致力于挽回寺院声誉。此案成为宗教领域反腐肃纪的标志性事件,警示佛教教职人员须以"正心持戒"为根本,维护宗教场所的清净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