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11月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经安排好了一场对美国的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这是每个国家都要参加的流程,也是各国面对面聊人权状况的固定机制。但就在最后关头,美方代表突然拒绝出席。美国的座位空着,原本应该进行的互动审议也被迫暂停。

从公开信息来看,美方没有给出实质性的理由,只是单方面告知"不参加"。不过结合过去几年美国的国内政治环境,原因并不难推测。美国人权问题在全球都很受关注,尤其是种族冲突、移民政策、警察执法问题、贫富差距加大等方面,美国一直被大量批评。第三轮审议给出的347条建议背后,是全世界对美国人权状况的真实担忧。进入第四轮审议,本来就会有更多国家进一步追问和施压,美国面对的问题会比之前更集中、更尖锐,其选择逃避提问也不意外。

另外从过去几年也能看出,美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意愿也出现明显波动。退出、暂停、重返这些动作,在美国已经反复上演,包括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协定》等。对一些国内争议大的议题,美国选择"先避开",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次不参加审议,也是一种回避压力的选择。

当然,美国缺席还有另一个可能的原因:美国对于这种"必须平等接受审查"的机制一向态度复杂。它更习惯在国际上做发声者,而不是被批评者。美国的人权外交长期有双重逻辑,在别人那里很严格,在自己身上却常常放宽。面对一个所有国家都可以提问的审议,美国可能会觉得影响它的外交形象,因此干脆不来。

至于此举带来的后果,从联合国机制上说,美国缺席不会让此次审议停摆,但它会让美国在人权议题上的国际信用受到影响。因为所有国家都在按规则办事,只有美国例外,这让美国"人权倡导者"的形象变得很不稳定。

从国际社会角度看,美国缺席也会推高其他国家的关注度。如今47个国家已达成一致,共同要求美国恢复合作,说明这件事已经从"美国自己的选择"变成"关系全球机制的事件"。这是对美国的外交压力,也是一种提醒:国际规则不是只适用于别人。

从另一个角度,这次事件对联合国的人权工作也有一个潜在影响。美国是联合国主要成员国之一,它的缺席自然会让不少国家担心美国会继续削弱国际机构的权威。如果更多国家受到影响效仿,那么普遍定期审议机制的稳定性也会面临挑战。这也是为什么47国一致通过了敦促美国回到审议程序的决定,大家不是为了让美国难堪,而是为了维持机制本身的运转。

在这件事里,中国一直是普遍定期审议的坚定支持者,也一直积极参与审议流程,公开回应各方问题,推动人权领域的对话和合作。中国的态度相对明确,就是各国在平等基础上交流,坦诚面对问题才能改进。这种立场,不但符合机制初衷,也符合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期待。相比之下,美国的缺席会显得更加突兀。

回到事件核心,美国这次拒绝审议,实际上让人联想到一个简单但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国家越强,就越应该更愿意接受监督,而不是更逃避监督。因为越强的国家,对全球影响越大,它的政策不仅影响本国,也影响世界。坦诚面对问题,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美国如果只是为了"避免尴尬"就退出审议,那它在人权问题上的道德力量会被不断削弱。国际社会会注意到这一点,也会记住这一点。未来,只要美国再谈人权话题,就很难再保持以前那种自信的立场。

总之,这件事或许会告一段落,但其影响注定深远。美国什么时候回来,会不会做出解释,会不会补上审议,都是接下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不会等美国,但世界会继续提醒美国:该履行的义务,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