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公司以后,宗馥莉的一些举动开始了。她关掉了一些分厂的生产线,被关停的这些企业,不少都有杜建英担任董事的背景。她自己的弟弟妹妹也在这些公司任职。

这个做法,影响了对方的一些经济来源。

宗馥莉同时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宏胜饮料集团。这家公司发展很快,现在有四十几家子公司,一百多条生产线,承包了娃哈哈三分之一的产量。

宏胜饮料集团的存在,让宗馥莉掌握了娃哈哈的核心供应链。这样做,她在公司里说话就更有分量。宏胜集团有"高利润产品优先生产权",这让她在钱这方面,有了更强的基础去应对事情。

商业圈里,一件大事让很多人都在谈论:宗馥莉被人告了,牵扯到了信托。

事情的起因是三个人,他们自称是宗馥莉"同父异母的弟妹"。

他们的名字是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

他们把宗馥莉告上了法庭,为的是一笔信托基金的权益。

这笔基金的价值,差不多有20亿美元。

这三个人说,他们的父亲宗庆后生前,安排了下属去香港汇丰银行办一个信托。这个信托,是给他们每个人留的,每人价值7亿美元。

他们还说,到了2024年初,汇丰那个户头里的钱差不多有18亿美元。宗馥莉在没告诉他们的情况下,转走了110万美元。

这个转钱的行为,让双方的矛盾一下就点着了。三个人一张状纸,把宗馥莉告了,要求把那个汇丰的户头冻结,拿回自己的信托资金。

他们还要求宗馥莉支付资产的利息,赔钱给他们。。。因为资金转移造成的损失。

宗馥莉的律师出来说话了。律师明确说:宗庆后生前从没给过宗馥莉这类指示,她本人也不同意对方拿出来的那些所谓的证据。

双方都说自己有理,谁也不让谁。这场遗产的纠纷变得看不清楚,像一团雾。

时间回到2004年,宗馥莉的母亲施幼珍在一次采访里,用很轻的口气,像在说家常话一样,提到了宗庆后。

她说:"他是家里的老大,小时候家里顾不上他,没得到过多少关爱,这么多年,我一想到这点就心疼,就想着要多照顾他。"

施幼珍还说,那时候她和宗庆后刚在一起,她都搞不清楚他一个月拿多少工资。

她又想起,当年下乡的时候,别人总能收到家里寄来的东西,只有她丈夫很少有这种安慰。这份以前的不容易让她觉得他可怜,心里太需要人关心。

就算两个人偶尔吵架,只要一想到他这辈子没被好好对待过,她就狠不下心。

"不管他以后变成什么样,我这份心疼他、体谅他的心,永远都不会变。"

听说,宗庆后看到那次采访,眼泪都掉下来了。

当时的人听了这些话,都觉得是夫妻之间在表达感情,一个老婆在说对自己老公的情谊。大家觉得,宗庆后在外面是娃哈哈的厉害人物,做事风风火火。

施幼珍的这些话,正好让人看到了他在家里柔软的那一面。大家就当是有钱人家里温馨的小故事,听完就忘了,最多就是聊天的时候拿出来当个话题。

现在,再回头看施幼珍当年说的那些话,再对着今天宗家的遗产纠纷,才有人觉得,那些话里头,可能藏着不一般的想法。

她那句心疼宗庆后的话,听起来是夫妻间的关心,实际上,也是在给宗庆后建立一个公开的形象。

一个从小缺爱的人,更能让人同情。

大家认为,她用这个法子,把宗庆后说成一个需要保护的样子,而她自己,就是那个在背后付出、不离开的妻子。

这样做,不只让宗庆后在生意场上的好形象更稳,也给宗馥莉以后接班打下了感情上的底子。

有分析说,她可能早就知道宗庆后会对那几个非婚生的子女有安排。

现在宗馥莉要面对弟妹来争遗产--施幼珍以前说的这些话,就成了支持。

有人觉得,她用一种很温柔的方法,把宗庆后"架"到了一个"爱老婆爱女儿"的好名声上。

在这个形象下面,任何私生子的出现,都会伤害他的名声。她用这种方式,堵住了其他孩子被公开认出来的路。

宗馥莉在接手公司后,还清理了旧人。她知道,公司里头,可能有一些和她那几个弟妹有牵连的人。这些人,可能会妨碍她管好公司。

她用优化公司结构的说法,把一些和杜建英一派有关系的老员工,慢慢换掉了。

这个决定虽然在公司里引起了一些动静,但宗馥莉的态度很硬。她清楚,只有把内部不稳的东西清掉,公司才能稳稳地往前走。

在这场风波里,宗馥莉的表现,展现了她的决断。她把大部分业务和好处,都给了自己能控制的宏胜集团,防止权力掉到别人手里。

她还推动娃哈哈的牌子升级,用"破圈营销"的法子,给AD钙奶弄了个新形象,引来了很多年轻的客人。

在她的经营下,2024年娃哈哈的业绩回到了700亿元的区间,比2023年多了差不多200亿元。

这个业绩,证明了宗馥莉管公司的能力,也让她在公司内外拿到了更多的支持。

而在这之前很多年,施幼珍就和宗馥莉一起,通过一些操作,把宗庆后直接拿着的娃哈哈股权,登记到了自己的名下。

她相信,以前的安排,再加上宗馥莉现在的应对,能让她们在这场斗争里拿到好处。

目前,双方的官司还在打。结局会是什么样?宗继昌、宗婕莉和宗继盛,能不能拿到他们想要的信托资金?

这场家里的事,不只关系到宗家人的利益,也对娃哈哈未来的路,产生了说不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