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热得慌,冬天雪堵窗。"明日便是中伏了,老辈人常讲,想知道冬天冻不冻人,关键得看中伏这几天的表现。中伏,夹在头伏与末伏之间,正是三伏天里火力最旺、暑气最毒辣的那一段日子,老话形容是"小暑大暑不算暑,中伏才是蒸煮炉"。

中伏怎么算?老规矩是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今年的中伏,正式从明天,7月30号,正式拉开大幕。这段时间,太阳晒得石头发烫,空气闷得像捂在蒸笼里,人们最关心的,除了如何熬过这酷暑,就是从中伏的炎热里,窥探冬天寒气的深浅了。

老祖宗传下的智慧,讲究阴阳平衡,此消彼长。他们观察了一代又一代,发现一个规律:夏天要是热得邪乎(阳气太盛),到了冬天,寒气(阴气)往往反扑得更凶;反过来,如果中伏该热不热,反而凉快(阳气不足),那冬天多半也会温和一些。这道理,古书《农政全书》早就点明:"夏热冬必寒,夏凉冬必温。"

用现在的话琢磨,这背后离不开大气环流的规律。要是中伏天里副热带高压强横霸道,烤得大地发烫,到了冬天,西伯利亚那头囤积的冷空气,往往也格外厉害,寒潮南下就频繁。另外,像厄尔尼诺这类海洋和大气"联手"搞出的名堂,也能同时搅动夏天的热浪和冬天的冰霜。

老辈人传下的农谚,句句直白,全是经验凝成的金子:

"中伏热得跳,冬雪没膝腰"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中伏要是热得人坐立不安,汗流浃背,那冬天十有八九是个冷冬,雪会下得又厚又勤,积雪能埋到膝盖高!

"中伏雨淋墙,三九冻牛羊"
老话提醒,要是中伏期间雨水多,墙壁都被淋得湿漉漉,那就要小心了。这往往预示着最冷的三九天里,寒气会钻心刺骨,连耐寒的牛和羊都扛不住,有冻伤冻死的危险。

"中伏火烧天,腊月冰塞川"
这谚语画面感极强。中伏天若阳光毒辣,天空仿佛被烧着了,那到了腊月深冬,河流冰封得严严实实,甚至能把河道都堵塞住,寒气之重可想而知。

"中伏凉似秋,冬寒不到头"
反过来,如果中伏该热的时候,反倒像秋天一样凉快,那这个冬天多半"硬气"不起来。寒气不足,该冷的时候不够冷,暖洋洋的日子会比较多。

总的来看,老经验指向一点:中伏时节,无论是烈日当空烤得大地滚烫,还是雨水连绵浇得四处湿漉,往往都预示着紧随其后的冬天,会是一个寒气凛冽、雨雪纷飞的冷冬。相反,中伏若过得舒坦凉快,那冬天也常能沾点"光",相对温和少雪。

冬天冷点、雪多点,有啥好盼的?其实好处可大着呢!农谚说得实在:"冬天棉被厚,开春粮满仓。" 厚厚的积雪,像给越冬的小麦盖上了一层又一层暖和的大棉被,护着麦苗安全过冬。严寒更能冻死藏在土壤深处过冬的害虫虫卵和病菌,大大减轻来年庄稼的病虫害。雪水里还含着天然的"氮肥",慢慢融化渗入土地,等于给田地上了一道好肥料。再者,积雪融化,能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春旱,"冬雪化成河,麦子收成箩"就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说,要是一个冬天暖烘烘、干巴巴,没啥雪(暖冬),麻烦就跟着来了。害虫病菌冻不死,开春就闹腾。更可怕的是,本该在冬天释放的寒气,如果憋着劲儿拖到春天才发作,那就是要命的"倒春寒"!想想看,小麦正返青拔节,嫩芽幼穗哪经得起突如其来的冰冻?棉苗、稻秧刚露头或刚种下,一场倒春寒就能让它们烂种死苗,农人心血白费,损失巨大。所以老话才警醒:"冬暖必有灾,春寒最伤怀!"

明日中伏登场,天地间阳气升腾到极盛。今年这个中伏,许多地方早已被酷暑提前"烤"验,热浪滚滚。按着祖祖辈辈传下的经验智慧来看,这似乎在隐隐预示着:这个冬天,我们或许真要裹紧棉袄,迎接一个雪大风寒的冷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