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补贴要取消"的消息让不少人犯嘀咕:咱们的水电费一直挺便宜,这是真的吗?

截至2023年底,中国居民电价平均为0.531元/每千瓦时,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8.6%。

取消补贴后会涨多少?看似不缺的水,为啥要靠涨价调节?

要把这些问题说清楚,得从价格高低、资源现状、成本变化几个维度慢慢捋。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价格问题,和美国比,咱们的水电价确实低不少。

美国居民用水均价约40元/吨,而国内大多在4-5元/吨,20吨水的月支出美国要797元,咱们只要100元左右,表面看是美国的1/8。

电价差距没那么悬殊,美国居民电价约1.23元/度,中国是0.6元/度,差不多是美国的一半。

不过算购买力就不一样了,美国超市时薪15美元,中国超市时薪15元,按这个算,两边水电支出的实际负担其实接近。

这么低的价格,全靠补贴撑着。

补贴分两类:直接补和交叉补。

新疆就是直接补贴的例子,各地居民电价本在0.45-0.49元/度,政府补贴后统一降到0.39元/度;农村"煤改洁"用户,每个采暖季还能领600元电费补贴,直接转换成电量充值到电卡里。

更常见的是交叉补贴--工业电价稍高,变相补贴居民用电,比如企业每度电多花的钱,就填补了居民用电的成本缺口。

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补贴总额,但从低价就能看出,每年财政要拿出不少钱"托底"。

可能有人问,中国水电资源不是挺丰富吗?为啥要动补贴的心思?

其实中国是个"缺水大国"。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全球109位。

全国660座城市里,300多座缺水,100多座严重缺水,每天缺水量达1500万吨,连济南趵突泉、崂山溪流都曾因缺水断流。

更糟的是,80%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13%河段被污染,本来就少的水更不够用了。

煤炭发电占比高达77.8%,但近年来煤炭价格波动、环保投入增加,发电成本其实在悄悄上升,只是补贴把涨价压力盖住了。

现在取消补贴,本质是"时机到了"。

一方面地方财政撑不住了,土地出让收入从高峰时的数万亿降到2024年的4.8万亿元,没钱再长期补贴;

另一方面是为了逼大家节水节电,华北农村还用漫灌方式种地,水利用率只有40%-55%,城市工业用水浪费也严重,日本万元产值耗水20吨,咱们有的城市能到400吨,低价只会让浪费更严重。

对老百姓来说,最实在的是涨多少、影响多大。

从已调整的地区看,涨幅很温和。

水费方面,深圳四口之家每月最多多花5.9元,一天才两毛钱。

电费暂时没有全国统一标准,但参考新疆的补贴力度,就算取消0.1元/度的补贴,一家三口每月用电200度,也就多花20元,一年多支出240元,涨幅约17%。

而且政策会顾全低收入群体,大概率会保留低保户、特困家庭的补贴,不会让基本生活受影响。

更长远看,涨价能倒逼节水节电,比如换节水马桶、节能灯泡,长期反而能省电费;

还能推动企业升级节水设备,减少污染,让水资源更够用。

总的来说,水电补贴退场不是"涨价收割",而是让价格回归合理,既缓解财政压力,又倒逼资源节约。

对普通人而言,每月多花的钱有限,却能换来更可持续的资源利用。

毕竟,咱们缺的不是一时的补贴,而是长期节约用水电的意识--这才是应对资源紧张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