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希腊大使金伯利·吉尔福伊尔在2025年11月14日的一次采访中公开表示,美国政府希望希腊找到办法让中国国有企业中远海运从比雷埃夫斯港退出。 她当时接受希腊当地媒体Antenna TV的访问,提到中国在2016年获得这个港口多数股权的事。 那时候希腊正陷入经济危机,债务堆积如山,港口运营停滞不前,中远海运通过竞标拿下51%的股份,后来增加到67%。 吉尔福伊尔说,这件事很不幸,但可以想点办法绕过去,比如加强其他港口的产能,或者干脆把比雷埃夫斯港卖掉。 她强调,美国可以通过投资其他基础设施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把希腊打造成能源枢纽,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同时对抗中国和俄罗斯在地区的扩张。
比雷埃夫斯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年吞吐量超过500万标准箱,比中国投资前翻了好几倍。 中远海运接手后,投入资金升级设备,增加航线,港口从原来濒临破产的状态变成地中海的物流中心。 这个港口成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龙头项目,帮助中国货物更快进入欧盟市场。 吉尔福伊尔在采访中指出,美国政府把这个视为安全隐患,认为中国控制了战略要地。 她建议希腊政府考虑出售或调整股权结构,让美国资本进来分担。 希腊方面辩护说,这笔交易是商业成功,港口现在运转高效,就业岗位也多了不少。

吉尔福伊尔是特朗普政府的亲信,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2025年7月通过参议院确认成为驻希腊大使。 她在确认听证会上就提到过比雷埃夫斯港是中国买下的战略基础设施。 她赞扬希腊设立了外国投资审查机制,类似美国的CFIUS,用于检查安全风险。 特朗普政府把希腊视为对抗中俄的盟友,推动国防和能源合作,包括出售F-35战斗机和黑鹰直升机。 吉尔福伊尔在11月14日的"希腊对话"会议上也重申,美国会增加投资,帮助希腊提升其他港口产能,以此抵消中国在比雷埃夫斯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在2025年10月后出现停滞。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中国没有进口任何美国大豆,这是七年来的头一次。 之前在5月,中国还买了价值6240万美元的大豆,但6月降到3.7万美元,7月只剩8000美元。 秋收季节本该是美国大豆出口高峰,中国却没有下新单。 芝加哥期货价格上涨也让交易停顿,中国买家转向巴西和阿根廷。
美国大豆出口到中国面临20%的报复性关税,加上增值税和最惠国税,总税率达到34%。 这比巴西大豆高得多,导致成本差距拉大。 中国从南美进口大豆在2025年增加,巴西产量丰收,价格更稳。 美国农场主面临库存压力,大豆价格在11月14日跌到每蒲式耳11.24美元,下跌23美分。 美国大豆协会报告显示,出口缺口伤害了农场经济。
特朗普政府和中国在2025年10月30日达成协议,中国承诺在未来三年恢复正常采购水平,包括2025年底前买1200万吨。 但农业部数据显示,到11月14日还没有看到实际购买迹象。 中国先前承诺买2500万吨,但实际执行有差距。 南美过剩供应让中国有更多选择,不急于买美国货。 美国农场出口整体在2025年上升,但大豆对中国部分大幅下滑。

这两个事件看似独立,但放在中美关系大背景下,就显出政策纠葛。 美国在希腊施压中国退出港口,同时希望中国多买美国大豆。 比雷埃夫斯港是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典范,美国视之为地缘挑战。 大豆贸易则是经济层面的拉锯,关税壁垒让市场转向。 希腊政府批准中远海运的合同是合法的,产权清晰。 中国采购大豆基于价格计算,不是情绪决定。
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盼着稳定订单,但关税不松动,账就算不过来。 希腊当地人看到港口带来的就业和货流,不愿轻易变动。 全球供应链环环相扣,干预一头就会影响另一头。 美国推动希腊加强外国投资审查,就是针对中国项目。 中国大豆库存从南美补足,足够用几个月。 港口合同和贸易账本各自运行,但政策摩擦让它们连在一起。
吉尔福伊尔在确认听证会上就谈及希腊作为区域稳定支柱,超过3% GDP的国防支出。 她提到希腊-以色列-塞浦路斯合作,对抗区域威胁。 大豆停购不是第一次,2018年贸易争端时也发生过。 中国转向黑海地区补充供应,运费和基差都更合算。 美国出口检验在10月达到450万吨,但对中国部分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