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9月29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对即将于10月1日生效的"K字签证"作出回应。郭嘉昆表示,为促进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中方决定在普通签证类别下增设青年科技人才签证,即K字签证。关于申办K字签证的具体事宜,相关信息将由中国驻外使领馆于近期发布。

中国做出这项决定的时间是今年的8月7日。当时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14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没过多久,也就是9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将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由数千美元提高至10万美元,旨在确保美国引进的是高技能、不能被美国人替代的人才。特朗普还补充说,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支付10万美元,那就得雇佣美国人。

2025年7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边检查验大厅内,入境旅客有序排队候检。图源:新华社

尽管中国的K字签证和美国的H-1B签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两个大国对待人才的迥异态度,引发国际舆论热议。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把握全球人才竞争中的"战略机遇",迈出"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一步。

"美国似乎正走向自我封闭"

9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文章以《特朗普着力限制外籍劳工,而中国积极招揽人才》为题刊文指出,(中国欢迎外籍人才的计划)可能有助于中国塑造更开放的形象,美国则似乎正走向自我封闭。华盛顿咨询公司亚洲集团专注科技政策的合伙人乔治·陈受访表示:"硅谷正日益掉入'美国优先'文化。"他认为,当担忧在美国不再受欢迎的外国科技工作者看到(中国的)K字签证消息时,他们可能会想:"至少我还有另一条出路"。

《纽约时报》的文章指出,中国政府近年来持续优化外国人才引进机制,旨在弥补半导体、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K字签证提供了更长的停留期限、多次往返入境的便利,且无需企业邀请函,尤其有利于缺乏资源申请传统就业签证的初创企业,和在中国求职的留学生。同时也能帮助中国科技巨头更便捷地临时引进外国顾问。此外,文章还强调,美国正通过H-1B费用壁垒"关闭大门",但中国的举措有助于在半导体和生物技术等领域追赶美国。

英国《独立报》25日发表文章对中国K字签证进行解读,称K字签证标志着中国的"自信转向",在十余年间首次对签证体系进行改革,针对18-25岁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青年,提供无担保入境、学习和工作机会;称赞其"降低壁垒",并在中美对比中指出:"华盛顿加剧移民难度,北京则相反",这将提升中国作为科技超级大国的形象。

2025年7月,上海,一名外籍人士展示他刚办理完成的永居证和驾驶证。图源:新华社

K字签证核心:开放性和独立性

和美国的H-1B签证相比,中国的K字签证并不需要雇主提供担保并提交申请,其核心在于开放性和独立性,允许持有人在华从事教育、研究、创业或商业活动,而不局限于单一雇主或职位,这体现了中国对全球人才的"邀请式"政策,降低门槛以促进流动。美国爱荷华州的一位移民律师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这种象征意义很重大:当美国提高壁垒时,中国正在降低壁垒。"

路透社在29日的报道中指出,有移民专家表示,中国K字签证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不需要担保雇主,这被认为是那些H-1B签证申请人的最大障碍之一。因为H-1B签证以雇主为中心,结合配额、费用和审查机制"推动"特定技能弥补市场需求,优先考虑本土就业保护。但中国的K字签证强调人才自主性和中国作为创新目的地的吸引力,旨在通过简化流程"拉动"全球青年脑力资源。这是中美人才竞争中凸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

《印度快报》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指出,K字签证是R签证(注:根据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R字签证发给国家需要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延伸,聚焦"下一代科学家",是中国"科技强国"雄心的体现。

2025年7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5年上半年移民管理主要数据及成效。上半年,免签入境外国人1364万人次,占比71.2%,同比上升53.9%。图源:国家移民管理局

不难看出,通过K字签证积极提升自身"软实力"、并推动"人才流动全球化",已成为全球舆论对中国此番新政策的共识。与美国的H-1B签证对比,它更像"邀请函"而非"壁垒",或将重塑全球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