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以军再次袭击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同时还挑衅国际社会,要求"联合国维和部队必须撤出黎以交战中心"。

事后,40个国家为维和部队的安危发声,但奇怪的是,这支由48个国家组成、总人数超过1万人的国际力量,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居然在面对攻击时毫无还手之力。

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这样一支庞大的维和力量在面对以色列的袭击时不反击?而以色列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以针对维和部队别有所求

从10月10日开始,接下来的3天时间里,以色列发动三次袭击,导致数名维和士兵受伤。

以色列官方工给出的借口是:这些袭击是"误伤"。但从多方观察来看,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其真实目的很可能是削弱联合国在黎巴嫩局势中的影响力,从而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扫清障碍。

关于以色列的真实目的,也能从其袭击范围看出。

袭击并未直接瞄准维和人员,而是针对营地的基础设施,如照明设备、摄像头和通讯装置。以色列似乎有意让维和部队处于瘫痪状态,使其无法正常运作。

表面上看,维和士兵并未成为主要目标,但攻击基础设施的行为,已经严重限制了维和部队的行动能力。

也正因如此,维和部队无法实施"反击"。

要知道,联黎部队的职责是在黎巴嫩南部维护"蓝线"区域的和平,这条蓝线是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一条长达120公里的边境线。

部队由48个国家的10541名成员组成,虽然配备了武器,但他们的交战规则非常严格。根据联合国的规定,维和部队只有在自身或平民直接受到威胁时,才可以动用武力。

以色列的袭击主要针对维和部队的基础设施,而非直接攻击维和人员。因此,联黎部队不具备反击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有能力回击,却只能选择忍耐。

这让维和部队陷入了一个极其被动的局面:他们虽然身处战区,却必须严格遵守联合国的规章制度,无法主动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再加上,联黎部队的兵力过于分散,整个边境线长达120公里,部队难以集中力量应对突发袭击。以色列的精准打击更加剧了维和部队的困境,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最终只能沦为被动的攻击目标。

以色列的袭击不仅仅是为了打击真主党,更深层次的动机在于削弱联合国在黎巴嫩的影响力。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10月13日的公开讲话中,敦促联合国撤走联黎部队,理由是为了"维和人员的安全"。但这一说法很难让人信服。

实际情况是联黎部队的存在制约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在边境地区。

通过削弱维和部队的行动能力,以色列可以更自由地打击真主党,甚至可能展开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以色列历来对联合国持批评态度,内塔尼亚胡更是多次公开表达对联合国的不满,指责其偏袒巴勒斯坦。在他看来,联合国的存在不仅无助于解决中东问题,反而给以色列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以色列不惜冒着国际谴责的风险,采取了直接打击维和部队的极端手段。

联合国的反应:古特雷斯的强烈谴责

面对以色列的袭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终于打破了沉默,发表了强烈的谴责。

古特雷斯公开表示,以色列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并警告以色列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尽管以色列在加沙屠杀平民、袭击联合国记者和雇员,但古特雷斯往往采取低调的应对措施。

这一次发声,不知道他是否后悔此前对内塔尼亚胡的宽容。

相比起来,以色列更加恩将仇报,直接将古特雷斯列为"不受欢迎的人",依旧我行我素,继续推行自己的军事战略。

在内塔尼亚胡的演讲中,他提到以色列正在多条战线上作战。

除了对付哈马斯和真主党外,以色列还在应对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武装、也门的胡塞武装、叙利亚的伊朗代理人,甚至直接面对伊朗的威胁。

内塔尼亚胡将与联合国的冲突称为"第八条战线",这表明以色列不仅在军事上面临多重压力,还要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外交挑战。

而这次,古特雷斯终于坚持自己的立场,呼吁国际社会关注这一事件,并继续向以色列施压。

以色列的袭击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

中俄等国对以色列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甚至一些西方国家也加入了批评的行列。意大利、法国等国纷纷呼吁以色列停止袭击,尊重联合国的维和人员。

唯独美国的态度却显得暧昧。

美国虽然口头上要求以色列停止袭击,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行动。

美国总统拜登的表态非常模糊,而国防部长奥斯汀则明确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这种"理解与支持"的态度,让外界对美国的真正立场产生了怀疑。

事实上,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密。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美国一直是其最坚定的盟友。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经济上,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从未动摇。

而美国国内强大的犹太游说集团,也在华盛顿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得益于此,以色列才能顺利建国。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第181号决议,提出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这一决议为以色列的建国铺平了道路。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国,这一事件成为中东局势的转折点。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进一步加剧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对立。

不可否认,犹太民族的历史充满了苦难和流亡,从罗马帝国时期的屠杀,到中世纪欧洲的驱逐,再到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

可这种历史恩怨,绝不能成为如今再开战火的借口。

目前,以色列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并且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其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国际社会的谴责虽然未能直接撼动以色列的立场,但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外交压力。若以色列继续施压,迫使维和部队撤退,黎巴嫩南部的局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