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和巴基斯坦的停止之后,还是无法按捺住那一刻想要称霸中亚的心。不过现在印度心里十分的清楚,虽然中印在边境冲突之上一直用的是盾牌和长矛的冷兵器,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的战斗力。
因此在和巴基斯坦的战争中失利之后,为了找回面子,又开始对其他的国家下手了。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成为了印度首要的反击对象,典型的柿子只敢找软的捏。
印度准备用什么样的手段制裁巴基斯坦的支持者?制裁有用吗?
印度的制裁清单
据香港《南华早报》5月16日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达成停火协议后,印度贸易商和民众开始抵制土耳其和阿塞拜疆,以反对两国在冲突中"支持巴基斯坦"。
在抵制运动发起之后,全印度贸易商联合会(CAIT)的公告像超市促销传单般贴满大街小巷:停止进口土耳其大理石、禁售阿塞拜疆羊毛制品、旅行社下架两国行程。
德里街头,小贩们把土耳其苹果堆成"耻辱墙",每颗都标注着"叛徒水果"。
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经济战",实际战果却令人啼笑皆非。印度对土耳其年出口52亿美元的汽车零件,换回的只是价值0.1亿美元的红苹果,说白了,如果按照特朗普的贸易逻辑,印度在和土耳其的贸易之中是赚钱的一方。
被抵制的阿塞拜疆去年向印度出口的羊毛制品,还不够给新德里交警队织冬季手套。
莫迪政府精心设计的"经济核弹",炸出了令人尴尬的数据链:土耳其对印贸易顺差达23.6亿美元,阿塞拜疆进口额不足200万美元。
印度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消费需求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印度的外交碰瓷
印度之所以对这两个国家进行反击,是因为印军参谋部的"战场发现"。在克什米尔山谷,士兵们从巴军残骸中翻出土耳其制无人机零件,瞬间点燃了印度媒体的怒火。
民族主义主播在黄金时段挥舞零件嘶吼:"看!这就是背叛的证据!"
深究其里,新德里的怒火实则是战略误判的连锁反应。当印度智库Imagindia Institute还在吹嘘"消费者驱动型外交"时,土耳其已悄然布局:用18.1亿美元的原油贸易绑定印度能源命脉,用伊诺努大学的学术协议渗透印度精英阶层。
有分析人士直接指出,印度缺乏经济影响力,抵制很难对这两个国家造成有效的打击。
其实说白了,就是印度在进口别国的产品上没有什么巨大的影响力,货物进口少的可怜,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讲,商品是否真的要出口印度,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印度不是美国,影响力也没有那么大。
南亚巨象的认知困境
"我们不是要真的伤害谁,只是需要向国民展示强硬姿态。"印度商工部官员私下坦言。
这种"碰瓷式外交"背后,是印度对自身国际地位的认知撕裂:既想扮演"全球南方领袖",又在美俄之间摇摆不定;既觊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又屡屡在安理会决议中孤立无援。
当中国货轮继续向印度运送手机零件,当俄罗斯油轮照常停靠古吉拉特港,这场针对土阿两国的制裁,愈发显得像孩童赌气。
印度需要明白,真正的国际话语权来自科技实力而非旅游抵制。"此刻,班加罗尔的工程师正在熬夜修复被抵制的土耳其无人机系统,而新德里的政客还在计算有多少国民点赞了制裁海报。
1962年溃败后,印度用二十年时间在藏南修路建桥;2025年停火后,他们选择用旅游抵制来"复仇"。当土耳其航空宣布开通伊斯坦布尔-班加罗尔新航线时,印度海关正忙着给每个入境土耳其人盖"不受欢迎"章--这场荒诞剧的终章,或许就藏在德里机场移民官无奈的苦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