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都要上4000点了,我的钱去哪儿了?"这句调侃在当下的A股投资者中广为流传。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末机构持股市值占比已超50%,北向资金持仓市值达2.58万亿元,而同期超六成散户收益率为负。
近期,A股市场震荡向上,上证指数多次站上4000点,不少专业投资人也迎来了"抉择时刻"。一方面,市场的赚钱效应吸引着投资者;另一方面,许多散户发现,即便指数红彤彤,自己的持仓却未见动静,甚至出现缩水。
指数上涨而散户难赚钱的现象,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

市场分化:指数红火下的个体冷暖
指数攀升的背后,是强烈的结构性分化。 近期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创下十年来新高,但市场的喜悦并未普及到每个投资者。
股民大雨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其实个人对于4000点是不太看好的,尤其是大盘涨个人账户不涨,大盘跌的时候,又会跟着下跌,很被动。"
这种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A股市场的"权重效应"。指数是"权重说了算",银行、保险、石油、券商这些大盘股市值占比高,稍微拉一拉就能带动指数飙升。
有分析指出,某队拉中石油涨停,可能直接让指数涨20个点,但大多数散户手里捏的是中小题材股。
资金动向:谁在主导这场游戏?
本轮行情并非散户主导,资金结构与以往牛市有显著不同。与2015年全民炒股的狂热景象不同,当前市场主要由"聪明的钱"主导。
从新增开户数据看,2025年7月新增A股投资者为196.36万户,虽同比增长71%,但远低于2015年牛市阶段的水平。
代表高净值资金与专业投资者的私募机构,成为市场主角。 7月私募备案规模达到793亿元,环比上升164%,同比增长407%。样本私募自7月以来仓位持续维持在80%以上,充分参与本轮上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主动型公募产品新发规模并不理想,7月主动公募新发仅97亿元。
杠杆资金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截至2025年11月7日,A股两融余额已从年初的1.8万亿元逐步升至2.5万亿元附近。

投资策略:从"撒网"到"钓鱼"的转变
在c中,投资策略需要从普涨思维转向择优思维。 正如一位明星基金经理所言:"不要低估这轮行情的持续性,也不能高估缺乏业绩支撑的热点。"
当前,市场驱动力已从估值扩张转向业绩验证。经过前期的快速上涨,场内资金从追逐高增长转向均衡与性价比。
科技板块作为今年以来结构性行情中最亮眼的板块,为公私募贡献了大量超额收益。但临近年末,对该板块的组合优化已成为机构的核心战略决策。
有私募透露,他们早在9月便适时兑现部分收益,同时增配了景气度与上行确定性更高的电子板块头部企业。

未来布局:哪些方向值得关注?
站在4000点之上,机构投资者正在布局哪些方向?
展望2026年,我认为重点关注科创与周期两大方向。以AI为核心展开的科创板块,以及同样具有高科技属性的创新药板块,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反内卷"政策下的周期板块也值得关注。 在"反内卷"政策稳步推进下,周期行业的供给端状况正在逐步好转。
从需求角度来看,稀土、铜铝、锂及部分化工品受AI快速发展的影响,其需求端处于上行阶段。
近一个月机构调研频次约4.2万次,调研频次最高的行业为半导体、医疗设备和通用设备。11月以来调研频次最高的行业则为消费电子、半导体和通用设备,这或许暗示了机构关注的方向。

散户困境:如何在分化市场中生存?
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当前市场环境下更需要保持理性。 一位基金经理坦言,当前投资难度较年初明显提升,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打开视野,注重估值与基本面的匹配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不要在山顶上追逐热点,也不要在谷底放弃价值" 或是当下投资者的应有心态。有分析认为,4000点附近的震荡是主动蓄势的过程。
通过反复震荡,有效清洗短期浮筹、消化前期获利盘与套牢盘压力,有利于夯实市场基础,为后续行情积蓄力量。
对于散户投资者,采取均衡配置或是占优策略。可关注三大方向:一是科技成长方向,如AI产业链、半导体等;二是高股息防御板块;三是周期风格。
我认为,市场在变,散户的策略也要跟着变。经过前期快速上涨,结构性行情的驱动力正从估值扩张转向业绩验证。
在当前的"结构性牛市"中,散户更倾向于通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ETF等渠道间接进入市场。

投资的世界里, 从来没有轻松的赚钱捷径。当指数站上4000点,投资者更需要的是冷静思考:是继续追逐热点,还是潜心研究基本面?是盲目跟风,还是坚持自己的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