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央视罕见"实锤"印度军方在印巴空战中夸大胜利、编造战果的谎言,并首次官方确认中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歼-10CE战斗机在实战中击落印度"阵风"战机,自身零损失。这一消息不仅让印度政府陷入尴尬沉默,更让全球军贸市场重新审视中国军工的实力。
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巴空战后高调宣布"史诗级胜利",宣称击落600多架巴方无人机,并组织全国十日庆祝活动。然而,巴基斯坦实际仅出动400架无人机,印度战报水分之大令人咋舌。更讽刺的是,印度军方声称击落25架巴军战机,却对自家5架战机坠毁(包括"阵风")避而不谈。
为维护这一"胜利叙事",印度政府采取强硬舆论管控:
封禁质疑账号:8000多个社交媒体账号因质疑官方战报被封锁。
篡改战果:《印度教徒报》因刊登"阵风"残骸照片被迫道歉。
伪造战果:民众用AI生成"轰炸巴核设施"画面,甚至用游戏片段冒充实战视频。
央视的报道如同一记重锤,直接戳破这一"现代版皇帝的新衣"--歼-10CE不仅击落"阵风",还全身而退,印度政府至今未正面回应。
【歼-10CE为何能碾压"阵风"?三大技术优势解析】
央视披露的实战细节显示,歼-10CE在空战中展现压倒性优势,军事专家总结其三大制胜关键:
1. 隐身与机动性:鸭翼布局+DSI进气道+低反射涂料,大幅降低雷达探测距离。
2. 先进航电系统: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探测距离远超印度"阵风"的RBE2-AA雷达。
3.导弹优势:霹雳-15E双脉冲远程导弹射程碾压印度"流星"导弹,实现"先敌开火"。
相比之下,印度"阵风"因雷达体积小、发动机推力不足,在体系化作战中暴露短板。这场空战证明,现代战争已非单一武器比拼,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较量。
【印度为何沉默?政治、经济与民族主义的困局】
面对央视的"实锤",印度政府选择冷处理,背后原因复杂:
政治风险:承认失败将打击莫迪政府"强硬形象",甚至引发军购腐败质疑(单架"阵风"成本2.4亿美元)。
民族情绪:印度国内民族主义高涨,政府需维持"不败神话"以巩固支持率。
国际信誉:若承认战机被中国制造击落,可能动摇盟友对印度军事兼容性的信心。
这种"鸵鸟策略"虽能暂时安抚国内,却让印度在国际舆论场进一步丧失公信力。
【中国军工的全球崛起:订单暴增与战略意义】
歼-10CE的实战表现直接推动中国军贸爆发式增长:
订单激增:沙特拟购80架替换"台风",伊朗、哥伦比亚、埃及等国纷纷意向采购,总订单超300架,金额达240亿美元。
产业链升级:成飞年产能仅40-50架,倒逼中国航空工业加速扩产或海外设厂。
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军工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未来或重塑全球军力平衡
【国际博弈:美西方为何"选择性失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此事保持沉默,背后暗藏战略算计:
离岸平衡:美需印度制衡中国,但又不愿其坐大,因此对印度"谎言"冷眼旁观。
军工竞争:"阵风"神话破灭冲击法国军售市场,间接利好美国F-35等机型。
这场空战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成为大国地缘博弈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