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断普京电话后,特朗普终于放下了执念,承认美国搞不定俄乌冲突。那么,特朗普的态度为何会发生转变?其又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去年,竞选期间的特朗普曾信誓旦旦地说,只要他当上美国总统,24小时内就能解决俄乌冲突。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又改口称,希望在复活节前促成停火。如今,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完电话之后,这位78岁的美国总统似乎终于明白,俄乌冲突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当地时间5月19日,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办公室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如果俄乌停火谈判再没有进展,美国将不会继续介入这场冲突,"把问题完全交给欧洲处理"。这句话,等于正式宣告特朗普放弃了主导俄乌冲突进程的野心。

要知道,特朗普曾努力斡旋,甚至亲自和普京、泽连斯基通话,想尽办法推动重启谈判。但现在看来,他的信心已经大幅下降。这并不是情绪化的回应,而是现实使然--他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美国也无法再以过去那种主导者的姿态左右局势。

而促使他做出这种转变的关键因素,很可能就是与普京的这通电话。当天,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长达2小时5分钟的通话。据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透露,通话过程中,气氛非常友好,两人互称名字,甚至到了"谁也不愿挂电话"的程度。通话结束后,普京称这是一次"有建设性的对话",而特朗普也在"真相社交"上发帖称赞这次通话"非常好"。

不过,美国主流媒体对此并不乐观。报道指出,尽管两人都在释放积极信号,但实际上谈判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反而是特朗普在让步--他从过去威胁制裁俄罗斯的立场,转向接受普京提出的"双方直接对话"的方式,并不再坚持要求俄方立即停火。换句话说,这已经不是"斡旋",而是"退让"。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俄乌冲突的复杂性与美俄博弈的结构性矛盾。尽管特朗普试图以经济利益诱惑普京--例如提出"战后美俄大规模贸易"和"美国工厂开进莫斯科"--但俄方始终坚持解决冲突的"根源问题",即北约东扩和乌克兰的中立地位。

这些议题触及俄罗斯的核心安全诉求,无法通过简单的利益交换化解。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立场同样强硬,要求俄军完全撤出争议领土,导致谈判陷入僵局。于是,19日晚些时候,特朗普被记者追问是否仍坚持"除非与普京达成协议,否则和谈无法推进"时,他表示不会放弃调解,但同时他也说,"如果没有进展,那我就会撤退,让他们自己继续。"这一表态几乎等于明说,美国可以随时从俄乌冲突中抽身而去。

特朗普还强调:"这不是我的战争,我们被卷入了一场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冲突。"这句话说得很直接,也很真实,在他的认知里,这是一场欧洲内部的战争,美国没有必要一直为此承担代价。

当然,并非特朗普一人抱有这种态度,美国副总统万斯也在当天公开表示,俄乌之间处于某种僵局,美国不打算"浪费时间",希望"看到结果"。这一点,与特朗普的态度是一致的,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已经在政策层面为撤出俄乌和谈做准备。

特朗普此番表态,立即引发欧洲震动,通话结束后数小时,德国总理默茨宣布欧盟将于5月20日投票通过第17轮对俄制裁,针对俄罗斯的"影子油轮"和能源、金融领域实施更严厉限制;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步推出新制裁措施;英国首相斯塔默则警告"不会允许普京拖延停火"。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趋势:西方对俄政策的主导权,正在从美国手中向欧洲转移。过去,欧美在对俄问题上基本由美国说了算,可如今,美国逐渐抽身,欧洲国家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当然,这也意味着欧洲必须学会自己处理地缘政治危机--乌克兰问题,变成了摆在欧洲国家面前的一张试卷,过去他们是跟着美国答题,现在则必须独立作答。

不过,欧洲能否答好这张试卷,目前来看并不乐观。一方面,欧洲内部并不完全团结,各国诉求不同;另一方面,俄罗斯在能源、地缘和安全层面对欧洲仍有很大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退场不是暂时的策略调整,而很可能是长期趋势。

从这一点分析,后续乌克兰可能会被迫调整立场,接受更多妥协。此前,泽连斯基在与特朗普的通话中,依然坚持乌方条件不变,但未来如果完全失去美国支持,他还能否坚持目前的底线,值得怀疑。

总之,从整体来看,特朗普的退场,标志着美国正式承认在俄乌冲突中难以达成预期目标。他曾自信满满地宣称自己能快速解决俄乌冲突,但事实证明,地缘政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不过,他放弃的,或许将不仅是一个外交计划,更是对美国在全球事务中一贯主导地位的自信。

至于未来俄乌局势的演变,则取决于几个变量:俄罗斯的耐心与策略、乌克兰的底线与妥协、欧洲的协调与执行力,还有最关键的--美国到底是不是说退就真退,虽然特朗普现在做出了明确表态,但变数仍然存在。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美国搞不定俄乌冲突--特朗普亲自承认了这一点。当他挂断普京电话的那一刻,或许也是美国全球影响力"减一分"的瞬间。这场冲突的最终结局,或许不取决于某一大国的意志,而是多方博弈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