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也能促癌细胞转移?" 当这样一则消息出现在社交平台时,不少人吓了一跳。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花生几乎就是"健康"的代名词。它富含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还被称为"长寿果"。
可一旦和"癌细胞转移"这几个字联系在一起,花生还能安心吃吗?
一、花生和癌症,真的有关吗?
2020年,英国利兹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曾引发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实验中,摄入一定量的花生蛋白成分"白藜芦醇结合凝集素"(PNA)后,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似乎增强了。
这一发现让很多人产生误解:是不是吃花生就会导致癌症转移?
我们得先明确一点:研究对象是实验小鼠,所使用的是提纯后的花生凝集素成分,不是日常吃的那一小把花生米。
而且,实验条件是极端的,所用剂量远大于人类正常饮食中的摄入量,也就是说,正常饮食状态下吃花生,远达不到那种影响癌细胞扩散的剂量。
二、什么是"花生凝集素"?
花生凝集素(PNA)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花生中的蛋白质,属于植物凝集素家族。它能与细胞表面的糖类结构结合,在生物学研究中常被用作标记物。
但有研究发现,某些类型的凝集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与癌细胞表面的一些糖链结合,影响其活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具备了"致癌"或者"促进转移"的能力。凝集素在体内是否能稳定存在、是否会被胃肠道消化掉、是否能进入血液循环,全都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目前没有临床证据证明,吃花生会直接促进人体内癌细胞的转移。
三、花生到底能不能吃?
能吃,而且健康人群适量吃花生是有益的。
花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脑血管健康;含有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调节血脂、延缓衰老。
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推荐适量摄入坚果类食物,包括花生。每天一小把(约10克),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但要注意几个情况:
第一,有过敏史的人要谨慎。 花生是常见的食物过敏源之一,尤其是儿童,对花生蛋白过敏可能引发严重反应。
第二,避免霉变花生。 花生一旦储存不当容易感染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类强致癌物,尤其与肝癌风险密切相关。吃进发霉花生,才是真正有健康风险。
第三,癌症患者要个体化饮食。 如果正在接受治疗,应听从医生或营养师建议,有些特殊病情下可能需要限制特定食物。
四、那则"研究"可信吗?
我们回头再看那项研究。它确实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观察到了"PNA可能促使癌细胞更易进入血液循环",但这只是实验基础研究,离临床实际应用还差得很远。
研究团队本身也指出:"我们并不建议因此就对日常摄入花生感到恐慌。"
而且,没有任何一项权威指南或医学共识提出"禁止癌症患者食用花生"。
也就是说,这项研究的发现,只是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并不构成饮食建议的依据。
我们需要的是更大规模、更贴近人体实际环境的临床数据,而不是单一实验就下结论。
五、关于"促癌食物"的几个误区
花生只是被拿来"背锅"的又一例。实际上,类似"XX食物致癌"的说法屡见不鲜,很多都是断章取义。
比如,"红肉致癌"、"油炸食品致癌"、"奶茶致癌"……这些说法很多都是在不明确剂量、频率、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夸大其词。
真正的致癌风险,是长期大量摄入、不良生活方式的叠加结果。
比如:
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缺乏运动;
长期熬夜;
饮酒、吸烟;
心理压力大、慢性炎症。
这些因素才是实打实增加癌症风险的主因,而不是偶尔吃几次花生。
六、媒体误读,是该警惕的"病"
很多时候,公众对健康信息的恐慌,源于媒体的标题党。
"吃花生=癌症转移"的说法,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把科研论文中的一句话掰开揉碎,再配上耸动标题,很容易引发公众误解,甚至恐慌。
科学传播最怕的不是"没人关注",而是"被误读"。医学研究结果往往复杂、谨慎、需要多角度解读,绝不是一锤定音的判断。
所以,看到类似"某食物致癌"、"某食物长寿"的说法时,第一反应应该是:有没有权威来源?有没有临床支持?有没有具体剂量?
七、花生不是"问题食物",但更不是"万能食物"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
花生还能不能放心吃?可以,只要你不是对它过敏,也没有吃了就不舒服的反应,就能吃。
但千万别把它当成"保健神品"。再好的食物也只是健康的一部分,关键还是整体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情绪稳定、定期体检。
对健康最有用的,永远不是某一种"神奇食物",而是我们每天反复做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