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在多个方面对欧洲造成冲击--从北约预算的"妥协"到马克龙核保护伞的破局宣言,再到冯德莱恩8000亿欧元计划等等,每一个信号都在印证特朗普2.0时代的欧洲震荡。

当"美国优先"的号角再次吹响,欧洲是否还能稳坐"安全红利"的沙发?面对特朗普2.0的关税大棒与"北约休眠论",中国的"一带一路"又该如何在暗流中破局?

4月29日,在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举办的校庆报告会上,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丁纯以《特朗普2.0对欧洲及"一带一路"的影响》为题,勾勒出特朗普2.0时代下全球地缘政治经济裂变的立体图景。

观察者网整理了丁纯教授在报告会上的演讲内容,供各位读者参考。

4月29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密歇根州举行集会,庆祝其第二届政府执政100天。90分钟的讲话中,特朗普大力宣扬政府在经济、移民、外交政策方面取得的进展,并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100天"。

丁纯:我的发言聚焦特朗普2.0时代对欧洲的冲击、欧洲的相关反应、对"一带一路"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建议。

首先,特朗普2.0对欧洲的冲击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是安全冲击,这其中有两个核心点:一是俄乌冲突的结束问题,另一个就是欧洲长期以来通过美国提供安全保护,尤其是通过北约联合防御的第5条款所获得的国防红利等。

一方面,从特朗普1.0时期以来,特朗普就反复质疑北约的有效性,他认为美国不应该承担那么多的义务,尤其是质疑欧洲在内的许多成员国没有承担相应的国防开支。二是特朗普核心圈子的成员正在推动"休眠北约",他们想更多地把原来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现在主要的竞争焦点--印太地区。当然,这一点并不是特朗普提出的,而是从奥巴马时期实施"重返亚太"战略时就出现了。此外,美国正在减少对北约体系的援助,尤其是情报方面的援助。这对欧洲安全体系造成的冲击,是欧洲人非常担忧和重视的。

欧洲去年年底做过一个调查:2025年的全球危机中,欧洲人最担心的前三位是什么?第一位就是俄乌停火,这个停火是指特朗普逼泽连斯基投降式的停火。第二位是北约和俄罗斯可能直接产生军事冲突。第三位是美国可能会退出欧洲的国防。

所以,实际上在安全领域,欧洲人对于特朗普冲击是比较担忧的。特朗普已上台100天,尽管他的各种举措似乎都表现得非常无序,但实际上他也部分达成了预期目标。比如欧洲的国防费用问题,原来美国要求欧洲国防预算达到GDP的2.0%,这一目标一直未能实现,但是现在实际上特朗普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要求欧洲将这一数字提高到5%,欧洲说5%做不到,但3.5%可以,所以特朗普在潜移默化中让欧洲提高了国防预算(从2%提高到3.5%)。

第二是经济冲击。特朗普喜欢通过关税或者贸易战的方式来对其他国家动手,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他完全是开错药方的。主要问题其实是投资的问题,而不是贸易的问题。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美欧之间关税战的时间线,首先是特朗普提出要对钢铝征收25%的关税,这不仅是对欧盟,而是对全球都在征收的。但是,欧盟是美国第三大钢铝进口商,所以对于欧盟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到现在为止,所有欧盟相关的"两阶段反应"都是对"特氏钢铝关税"进行反制的。

根据基尔研究所贸易政策评估模型模拟的结果,美国征收的钢铝关税对欧盟经济的影响相当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0.02%。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

同时,在4月份,特朗普又提出了"对等"关税,而对于欧洲来讲最怕、最痛的就是汽车业。因为关税战以前欧洲对美国车的进口关税是10%,而美国对欧洲车的关税则是2.5%左右,本来就是不对称的。所以,如果是25%的关税,对于欧洲汽车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其实特朗普在第一任期的时候就曾对欧钢铝征收关税,当时欧洲就对美国的哈雷摩托车、牛仔裤、打火机等产业进行过反制。后来拜登上台,双方因达成协议从而中断。

现在欧洲的反制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是把2018到2020年第一阶段已经实施过的制裁再拿出来,但是这个做法相对是比较软的反应,因为其实欧盟并不想跟美国直接对冲,它觉得自己敌不过美国。所以,欧盟甚至希望通过购买美国的天然气和武器,一定程度上换得特朗普在关税上对它缓和一点,但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第二步相对较硬,就是欧盟挑选了一些美国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对这些产品相应地加征关税。主要就是对那些影响美国中期选举的农产品、相关的工业品进行加征关税,同时又不影响欧洲本身的产业链、供应链。

特朗普2.0对于欧洲的打击到底怎么样?相关机构包括美国的彼德森研究所、德国的基尔世经所实际上都做了模拟。当然,前期的模拟都没有像特朗普做得那么狠,好多都只是按照美国征收10%的关税做的,但结果显示对欧洲都有较大影响。

另外,经济冲击里面还包括对于科技的冲击,尤其是对于马斯克为代表的X平台。因为我们知道美欧之间的不对称就是欧洲人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反过来说,服务贸易上美国是顺差,美国人挣欧洲人的钱大量是在高科技公司和服务业,所以马斯克这类是主要对象。

第三是对自由主义秩序的冲击。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特朗普的上台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欧洲的极右翼政党,对欧洲整体的意识形态秩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鲁比奥、万斯跑到欧洲去说,"问题不在于俄罗斯、不在于中国,而是在于欧洲本身",公开质疑当前欧洲民主的正义性,支持欧洲极右翼,如德国选择党等。同时,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议等原来欧美共同推动的所谓新自由主义秩序,也令欧洲遭受了重大冲击。

其次,是欧洲方面对此的回应。首先,欧洲在安全议题上的回应主要体现在援乌问题上。在布达佩斯峰会上,大多数欧盟国家誓言继续援乌抗俄。同时大量欧盟国家和乌克兰签订双边安全协定,以示对乌克兰的支持。另外,欧委会还破天荒地首次设立了主管防务和太空的委员。泽连斯基在华盛顿"受辱"以后,包括英国首相斯塔默等欧洲领导人都表示了对乌克兰的继续支持。同时,马克龙说,法国跟英国作为欧洲唯二的拥核国家,应该由英法来提供核保护伞。德国一改常态,新总理默茨等明确表达了予以考虑的姿态。

2月28日,特朗普和泽连斯基当天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面,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座,三人在媒体面前发生激烈争吵。凤凰网

另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就是冯德莱恩提出来的"再武装欧洲",而且破天荒地提出8000亿欧元的预算。不惜通过允许各成员国搞赤字财政,这在欧债危机之后其实是最忌讳的。这8000亿欧元大量都需要各成员国自己额外去筹集。而且对美国的态度,欧洲内部也并不统一,颇难处理。

在经济上,总体上来看,欧洲还是想与美谈和,比如买美国天然气、武器,甚至还有主张把中国作为投名状,配合美国,来换取跟美国达成协议。欧盟从美国进口LNG,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以后进口大量增长。欧盟总体上不想跟美国大打贸易战,但是因为特朗普是不靠谱的,欧盟不得不做一些反制的措施。最后的杀手锏是被欧洲人称为"贸易火箭筒"的ACI(反胁迫工具)。利用反胁迫工具,欧盟可以对美国的服务、商品投资、科技等领域进行反制。

最后来谈一下特朗普2.0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冲击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路径。

从产业链重构角度来看,一方面,美国推动的"友岸外包"政策有可能形成针对"一带一路"的产业隔离带,特朗普可能通过关税手段迫使相关制造业从中国转移至墨西哥、东南亚,冲击"一带一路"沿线工业园区(如越南、马来西亚)。另一方面,美国开始施压"一带一路"战略性运河通道。2025年年初,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在与巴拿马总统何塞·劳尔·穆利诺会晤时,要求巴拿马"立即"减少中国在巴拿马运河及其周边的影响力,随后穆利诺总统宣布,巴拿马将不再续签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该协议将于2026年到期。

从区域合作角度来看,全球南方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一方面,全球南方在世界性事务中的话语权正在上升。中亚"中间走廊"地区具有地缘战略意义;拉丁美洲和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东南亚地区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这促使全球南方成为中美抢占合作先机的关键地点。另一方面,美国正在利用"对等关税"等强硬手段对全球南方施压,迫使它们在某些政策上让步。

图片来源: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国际协会官网

目前,随着特朗普掀起的关税冲击以及贸易战,中美进入新一轮博弈,随之而来的风险是美国次级制裁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对此,中国的应对策略应该围绕三方面展开:

首先,进一步打造多极联动网络,比如深化"金砖+"机制扩容、激活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重点支持产业链重构方面的"南南合作"项目等等。

其次,强化金融安全网的建设,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CRA),降低对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依赖。完善外汇储备的多元避险机制,打造应对突发性制裁冲击的"应急通道"。

再次,激活区域多边机制。推动上合组织、金砖银行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形成规则制定权"统一战线"。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利用灵活务实的区域多边合作模式来突破战略围堵。

最后,特朗普2.0与美欧分歧的交织,将使"一带一路"面临更复杂的"去中国化"压力和更碎片化的合作机遇。中国需以"灵活多边主义"突破围堵:在欧美之间利用利益分化,深化与欧洲务实合作;在南方国家强化发展叙事,巩固"全球南方"伙伴关系;在项目层面推动绿色-数字转型,对冲美国遏制压力。

以上是我的演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