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结束中东之行后,觉得万亿美元订单仍意犹未尽,于是又把目光投向了中方,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露出的"访华信号"直接被中方"已读不回"。生怕特朗普搞不懂其中深意,外长王毅还特地在一次与美国客人的会晤中,让对方向国内传递了几个信号。
据外交部网站显示,中国外长王毅在京会晤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康京和,王毅表示:"近期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进展,这再次说明,平等对华、相互尊重、妥善处理彼此合理关切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紧接着,王毅话锋一转进而表态称:"但与此同时,美方继续遏制打压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近日竟然试图对中国芯片进行全面封杀,这是赤裸裸的单边霸凌,中方坚决反对。"
表达完自身的原则底线之后,王毅则继续表示:"中方赞赏亚洲协会致力于增进中美对话交流和相互了解,希望该协会继续为增进美国社会对话正确认知发挥桥梁作用"。
客观来看,现在中美之间的外交沟通很是尴尬,而造成这种尴尬场景的又有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就根本原因而言,是特朗普在国内营造的"反华"舆论更甚从前,如果在MAGA的叙事结构中,中国是造成美国陷入制造业困境的"元凶",那么特朗普就应该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制裁中国,根本不该有谈判这一环节。
因此在数次中美沟通之后,特朗普总要想方设法的进行找补,称所谓的谈判是给了中国一个机会等等,在这种氛围下,中美之间很难开展富有成效的外交沟通。
就主要原因而言,是美国国务卿卢比奥仍在中方制裁名单之中,因此在许多外交场合上,双方都采取"王不见王"的模式,或者在不可避免的场合下,也会尽量选择与万斯见面。
当初特朗普敲定内阁人选时,除必要因素"忠诚"之外,自然也有让中方难堪的意思,而选中已被制裁的人员名单,就是想故意让中方下不了台。
谁想事到如今,却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进退维谷,毕竟有迫切交流需求的人,恰恰是特朗普。
不过,为了能推动事情的顺利发展,中方还是打算给对方一个台阶下,此次王毅选中非白宫官方人员进行会晤,既对美国民间释放出愿意积极沟通的信号,也让特朗普能读懂中国所要传达出的深意。
中美在日内瓦达成的90天缓冲期共识,只是在给双方社会留一些喘息时间,即便后续能延长到180天或者更长,但也没办法回到中美原有的经贸结构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将真正实现"脱钩断链",而是将以一种全新的模式相处,双方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特朗普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应该不仅仅是中美该如何博弈,而是如何能稳住中期选举的胜利,内政永远是大于外交的,况且美国的外交霸权中,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但不是唯一的一块。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短期处于被动态势,但破局并还以颜色的机会还是有很多,就看博弈该如何往下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