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5日,美国联邦政府进入"停摆"第36天,成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联邦政府"停摆"。专家分析认为,"停摆"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还动摇市场对美国经济治理能力的信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 万喆:美国联邦政府"停摆"打破历史纪录,这一政治僵局已经演变为经济灾难。从民生保障到产业运行,从国内市场到全球格局,它的影响呈现出多维度深层次的传导效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 万喆:首先是民生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基本保障体系面临崩塌,大量家庭陷入食品危机。低收入家庭能源援助计划"停摆"也使得几百万个家庭可能面临冬季供暖的困境。
关键行业也可能陷入瘫痪。航空业首当其冲,大量的空管人员缺勤,导致航班延误、架次取消,面临系统性的崩溃。制造业同样承压,制造业PMI也连续第八个月萎缩,现在到了48.7%。旅游业损失也更直观,国家公园关闭,美国旅游协会预估"停摆"一周,行业或损失10亿美元。洛杉矶港等清关时间翻倍,通关的效率骤降,物流的成本飙升。关键领域的认证与审批也停滞,全球科技产业链的节奏也被打乱。
总体看经济增长动能显著削弱,这种损失还具有不可逆性。因为本次"停摆"叠加能源转型和供应链重组,长期影响可能是更为深远的。
"停摆"动摇各方对美经济治理能力的信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 万喆:政府"停摆"也是一个社会矛盾的经济化表达,经济问题又会进一步地侵蚀社会的凝聚力。"停摆"是政治极化下的经济治理失效。这是政策工具的自我消耗。零和博弈导致关键政策工具沦为政治武器,而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它也是制度性信任的危机。美国经济"停摆"正在演变为全球经济的感冒,股市和债市的双重压力,也反映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资本流动和避险资产的重构,也反映出美元霸权在加速松动,去美元化趋势长期会重塑国际经济秩序。美国政府"停摆"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闹剧,更是一次经济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