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金价的持续飙升,一种名为"金包银"的饰品在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迅速走红。这种饰品以足银为基础,通过电铸等工艺均匀地包裹一层足金,外观与足金首饰相差无几,但价格却仅有足金首饰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不过,看似性价比极高的"金包银"饰品背后,却隐藏着回收难、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东方IC
据媒体报道,一款售价2499元的"金包银"项链,总重14.5克,标注的金重为1.2克,银重为13.3克。若按当日足银售价约10元/克计算,该项链黄金的单克售价竟高达1900多元。销售人员解释称,这是由于工艺复杂,手工费高达1000多元所致。然而,当消费者询问回收问题时,却被告知回收价格会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商家直接表示拒绝回收。
实际上,"金包银"饰品在黄金回收市场确实处于尴尬境地。多家从事黄金回收的店铺均表示不收"金包银",原因在于假货太多,且分离提纯难度大。一位黄金从业人员透露,最近很多客户都在咨询"金包银"回收,但回收难度很大,因为需要用药水分离提纯,没有量的话一般不会回收。
除了回收难之外,"金包银"饰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多个"金包银"商家后发现,他们一般都可以提供鉴定证书,但检验结论普遍只标注"足金/足银饰品",并未标注具体的足金克重。部分商家的鉴定证书中甚至备注的金重为自行提供,不具备权威性。此外,由于"金包银"饰品已经是成品,无法确定金银比例,因此消费者很难辨别其真实含金量。
在电商平台销售"金包银"产品的商家中,也不乏虚报黄金含量的现象。有消费者反映,购买的"金包银"镯子标注含金2.8克,但提纯后却仅有0.44克。此外,镀金和包金在工艺以及黄金厚度方面都有明显区别,但市面上很多商家都会混淆概念,误导消费者。
业内人士指出,"金包银"市场入局门槛较低,目前市面上以个体商家为主,大品牌往往敬而远之。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金包银"饰品市场鱼龙混杂,问题频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相关企业的销售行为,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和鉴定流程。同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和风险意识也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已于2024年10月发布了《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明确指出镀金银首饰的命名必须规范,并规定了标签标识、印记和检测证书等方面的要求。这为"金包银"饰品的规范生产和销售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然而,要彻底解决"金包银"市场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