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政客新闻网"(Politico)披露,五角大楼正起草一份全新的《国防战略》文件。与过去多年紧盯中国、俄罗斯不同,这份新战略明确建议,把"保护美国本土和西半球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对抗中国和俄罗斯的优先级下调,这反映出美国战略重心发生了转变。消息一出,引发了广泛关注。
报道援引3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最新版《国防战略》草案已于上周送到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办公桌上,目前正等待他决定是否通过,或是否需要修改。
据美媒介绍,这份文件由五角大楼高级官员和政策团队共同起草,核心牵头人是负责政策的副国防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Elbridge Colby)。科尔比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担任国防部高官,一直以对华强硬闻名,多次公开宣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战略威胁,还主张集中资源应对中国军事崛起。如今由他参与主导的新战略,却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转向,很难不令人注意。
(埃尔布里奇·科尔比(Elbridge Colby))
从草案内容来看,"保护美国本土和西半球安全"被列为首要任务,明确将国内及区域安全放在比对抗中俄更重要的位置。具体措施包括三方面:一是加强本土防御能力;二是打击毒品走私等跨境犯罪;三是巩固在西半球的军事存在。与此同时,草案还提出要减少在欧洲、中东和亚洲的资源投入,并推动盟友承担更多安全责任,降低对美国军事力量的依赖。
仅从现有内容就能看出,这份新战略与过去多届美国政府的防务重点差异明显。要知道,从奥巴马政府到特朗普政府,再到拜登政府,美国的国防战略始终把中国和俄罗斯当作头号威胁。比如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发布的《国防战略》,开篇就明确写道:"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
那时候,五角大楼把大量资源倾斜到亚太地区,一边强化"印太战略",一边增加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军事部署,还专门研发针对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和远程打击能力。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因乌克兰问题对俄罗斯态度更强硬,但对华遏制依旧是核心,不仅推出"太平洋威慑倡议",还投入重金打造反华军事网络。
相比之下,此次新草案的转向堪称"颠覆性"。它不仅淡化了与中俄的直接对抗,还把战略重心从全球扩张拉回西半球,重点强调本土安全和区域稳定。这种"向内看"的姿态,既和过去几届政府追求"全球霸权"的思路大不一样,甚至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对华强硬政策也不太契合。
五角大楼为何突然提出如此大幅度的战略转向?这背后,中国军力的迅猛崛起或许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前不久九三阅兵上亮相的多款"大杀器",给美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今年九三阅兵中,中国军队展示了一系列尖端武器,其中东风-61和东风-5C两款洲际导弹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国之重器,东风-61射程覆盖美国本土,而东风-5C则是具备全球打击能力,它们的威力和突防能力,让美国不得不认真考量自身的处境。
(东风-61导弹)
这些武器的亮相,不仅展现了中国战略核力量的现代化水平,也让美国清楚地意识到:在高端军事领域和中国硬碰硬,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更何况中国海军还在快速崛起--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055型驱逐舰的综合战力,以及核潜艇项目的稳步推进,都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不再稳固。
除了中国军力带来的外部压力,美国国内的现实问题,也逼着五角大楼调整战略优先级。近年来,美国内部安全问题不断:毒品泛滥成灾、非法移民数量激增、边境管控陷入混乱,这些问题让美国政府焦头烂额。
今年特朗普上台后,五角大楼已经在美墨边境设立军事化区域,允许军队执行原本由警察和边境巡逻队负责的执法任务,可见本土安全问题已成为美国的"心腹之患"。
相比之下,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博弈虽然被美国视为重要议题,但对美国民众的直接影响,远不如本土安全那么迫切。毕竟对美国选民来说,他们更关心家门口的安全,而非万里之外所谓的"中国威胁"。这种民意压力,或许也是五角大楼推动战略转向的原因之一。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
不过,这份《国防战略》最终能否真正落地,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从目前来看,草案虽已送到赫格塞思手中,但作为特朗普的亲信,他完全可能根据白宫的意图对草案进行大幅修改。而且赫格塞思本人是对华"鹰派",过去多次公开批评中国,主张通过强化军事力量遏制中国。他的态度是否会让这份草案"夭折",现在还无法判断。
但从实际行动来看,五角大楼的战略调整已经初现端倪。除了前面提到的在边境部署国民警卫队参与执法,未来美国在欧洲和中东的军事存在可能会进一步缩减。比如,用于为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提供军事援助的"波罗的海安全倡议",将在今年终止,这无疑会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军备建设产生极大影响。
总的来说,九三阅兵带来的震撼效应,加上美国国内的现实压力,迫使五角大楼重新思考防务重点。把保护本土和西半球安全放在首位,看似是战略收缩,实则是美国对当前局势的务实回应。
至于这份战略最终能否落地,不仅取决于赫格塞思的最终决定,还得看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以及盟友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