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柳白】"和我交谈过的老一辈人总告诫我不要去中国,可当我向他们展示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时,他们极度震惊。"一名欧洲年轻人说。
"你必须来到这里。如果不在中国,你的公司就会走向失败。"另一位企业高管说。
如今的中国正以科技和创新为核心吸引力,悄然改变着年轻欧洲人对未来的选择。
"欧洲年轻人在中国看到了未来",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9月15日以此为题刊文指出,尽管存在地缘政治紧张等挑战,中国依然吸引着希望在科技、创业等领域发展的欧洲年轻人才。越来越多的欧洲学生和企业家对中国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快速发展感兴趣,愿意亲身体验中国的机遇。
文章称,有迹象表明,欧洲人对赴华寻求发展机遇的兴趣正在升温。对于许多寻求全球机遇的欧洲人而言,中国在科技、创业等多个领域都蕴含着巨大潜力。
"这不仅关乎职业发展,更在于能置身于一个变化飞快的体系之中。"正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欧洲知识产权法硕士学位的瑞典学生西蒙·沃尔德说。
沃尔德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仍有提升空间,在这样的国家工作"远比在欧盟更令人兴奋",因为欧盟的一切都已定型且僵化。
沃尔德还表示,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看法上似乎存在差异。
"在我交谈过的年轻人中,(去中国工作)这个想法很有吸引力。他们看到深圳的崛起、上海的基础设施以及中国的发展速度,会心生好奇。"他说。
"和我交谈过的老一辈人总告诫我不要去中国,说中国污染严重、贫穷落后,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但我觉得他们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当我向他们展示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时,他们通常会感到极度震惊。"
受一位会多种语言的YouTube博主启发,沃尔德从2018年开始学习中文。他认为中文"是未来的语言,尤其是在中国成为贸易、科技和商业领域关键力量的背景下"。
"由于我所学的是欧洲知识产权法,将这一专业与中文能力相结合,将使我在搭建中欧该领域关系方面具备优势。"
6月20日,19位外国博主化身"推荐官"畅游海口采风 视觉中国
建交50年以来,中国和欧盟双边关系取得了显著发展,双边年度贸易额增长300%以上。
然而,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和贸易紧张局势,中欧关系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在中美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中方强调,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建设性力量,中欧更应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宝贵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报道提到,中欧既聚焦于汽车、机械制造、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传统领域,也在数字技术、绿色能源、生物制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领域拓展合作。
凭借多年来大规模的国家资助研发以及强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中国在科技和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在上述多个领域成为全球领军者。
许多欧洲人对这些机遇感到兴奋,法国人阿兰·萨斯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加拿大创办了一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居住在中国以赶上科技浪潮时,他表示"百分之百愿意",自己对在华工作抱有坚定的热情。
"如今日本的科技已不再像2010年我第一次移居那里时那样代表未来,而中国的未来会让我兴奋得多。"他说。
萨斯同时提到,在中国申请"永久居留身份证"的门槛不低。
不过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并加强自身创新生态系统,中国正推出新举措,旨在为科技领域的专业人才简化入境流程。
上个月,中国宣布新增面向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的K字签证类别,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该举措旨在精准吸引国际科技人才,服务于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需求。这一政策与现有的R字签证形成互补,可能进一步推动外资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及高校等机构在华引进国际青年科技人才,长期利好高科技产业生态建设。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8月23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指出,中国推出新型签证以吸引外国年轻科技人才,此举既彰显其成为科技超级大国的雄心,也体现出其加强创新的迫切需求。
尽管详细的实施细则尚未公布,但总部位于香港的商业咨询公司Dezan Shira & Associates预计,K字签证在允许入境次数、有效期和停留期限方面将具备更大的灵活性。
来自爱尔兰的肖恩表示,K字签证的理念很好,与中国更广泛的人才引进战略十分契合。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肖恩表示自己仍希望去中国工作,尤其是在上海,因为那里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也高。
"在我所处的生物制药行业,中国如今涌现出的创新成果相当显著,有点像人工智能领域那样,只是不太为人所知。而且我喜欢中国人,这里有太多美味的食物和美丽的地方。"肖恩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居住的外籍人员数量约达84.6万人,这一数据充分展现了中国对外籍人士的吸引力。
中国欧盟商会人力资源工作组主席约安娜·克拉夫特也对K字签证的推出表示欢迎。
"我们需要更清楚地了解K字签证持有者可从事的活动,以及建议允许哪些创业商业活动……目前仍存在许多疑问。不过原则上,任何吸引外国人才、为他们来华提供便利的举措,都始终是向前迈出的一步。"
美国人卡梅伦·约翰逊是上海商业咨询公司Tidalwave Solutions的高级合伙人。他表示,中国本土人才在很多方面已经迎头赶上。
"雇佣外籍人士的成本极高。由于本土人才缺口已大幅缩小,企业实际上可以用雇佣一名外籍人士的成本雇佣两到三名经验丰富的中国员工。"约翰逊说。
他同时强调,对外国人而言,中国仍存在大量绝佳的职业机遇。他表示,这是因为中国在多个方面已成为全球科技、制造业、供应链整合或研发领域的中心。
"如果你身处电动汽车、半导体、稀土或生物技术行业,中国在所有这些领域要么是领先者,要么是第二名。你必须来到这里。如果不在中国,你的公司就会走向失败。"
"正因如此,从很多方面来看,中国的发展前景依然向好。虽说挑战仍在,但中国政府仍在大力支持当下及未来产业的发展。"约翰逊说。
中方表示,中外人员"你来我往"的快捷之路不断铺就,有力促进了全球旅游业复苏和国际经贸往来,增进了中外人员交流和民心相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将越拉越紧。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谱写更多热气腾腾的中外往来佳话,发现更多活力满满的互利合作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