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的报道,印度空军正式向国防部提交采购 114 架法国 "阵风" 战斗机的提案,项目金额高达 2 万亿印度卢比(约 226 亿美元)。
印度官员高调宣称,此次采购的核心依据是 "阵风" 战机在实战中 "成功全面压制了中国霹雳 - 15 空空导弹",成为应对地区安全挑战的 "制胜法宝",这个理由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了解国际局势的人,还真的会以为印度在面对中国时又一次"赢麻了"。
这场看似底气十足的军购背后,却隐藏着战场现实与宣传叙事的巨大裂痕。印度究竟是在采购先进装备,还是在用重金掩盖实战失利的尴尬?
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结束后,巴基斯坦军方迅速公布三架 "阵风" 战机残骸照片,导弹命中痕迹与印度空军标识清晰可辨。多方权威信源可以证实,巴基斯坦装备的歼 - 10C 战机在此次冲突中实现 "零损失击落阵风"的壮举,凭借有源相控阵雷达与霹雳 - 15E 导弹的射程优势,完成 "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的战术压制。
印度军方却抛出截然不同的版本。他们宣称 "阵风" 的 "频谱" 电子战系统成功干扰霹雳 - 15 导弹,但始终回避歼 - 10CE 的对抗记录,对 "频谱" 系统技术参数语焉不详。
这种选择性披露的宣传手法并非首次出现:不久前,印度方面曾高调宣称在印巴冲突期间,印军使用 S-400 防空系统击落了巴基斯坦军机,却对同期苏 - 30MKI 被击落的事实绝口不提。
印度一向擅长搞"逆向宣传策略",印巴冲突刚结束那会,印度国内媒体被严禁报道 "阵风" 损失,转而集中宣传 "压制中国导弹" 的 "辉煌战果",阵亡飞行员被包装成 "战斗英雄" 进行表彰。
有分析人士指出,莫迪政府试图通过这笔 "史上最大军购" 传递 "国防强硬" 信号,用订单金额的数字游戏替代实战能力的真实提升,转移民众对国内经济疲软和兵役改革争议的关注。
印度花 226 亿美元买到的,不过是继续依赖法国技术的 "组装权"。这种技术依赖的本质,在法国达索公司的态度中暴露无遗:尽管 "阵风" 在印巴冲突中表现不佳,达索仍默契配合印度的宣传,直到冲突结束后才勉强承认 "存在损失",为印度留足舆论缓冲时间。
印度的军购逻辑正在形成一个讽刺闭环:每架被击落的 "阵风" 换来38架新订单的 "胜利公式",法国则用模糊的技术承诺换取巨额资金。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最终让印度纳税人成为买单者。
当印度沉浸在 "军购即胜利" 的幻觉中时,忽略了国防实力的基本逻辑:真正的空中优势来自自主技术与体系化作战能力,而非采购清单上的数字。
巴基斯坦空军用歼 - 10C 的实战战果证明,先进装备只有与本土技术深度融合,才能形成真实战斗力。而印度一次次用巨额军购掩盖实战失利的做法,终究无法改变其国防自主能力薄弱的现实。
这场耗资 226 亿美元的军购计划,最终可能成为国际政治的又一典型案例。法国收获商业利益,印度赢得虚假宣传,唯有印度纳税人需为这场 "胜利叙事" 长期买单。当未来这些 "阵风" 战机真正面临实战检验时,不知道印度能不能明白一个道理:用金钱买不来实战优势,用宣传造不出真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