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吃不记打?美大使通知中方交出港口,否则后果自负,中国对美大豆采购停滞,特朗普怕啥来啥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5年11月14日,一则充满霸权气息的言论在国际舆论场炸开锅。美国驻希腊大使金伯利·吉尔福伊尔接受当地"天线电视台"采访时,公然要求中国撤出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将这一中希合作项目形容为"令人遗憾"的事情。这位与特朗普家族关系密切的大使不仅抛出"出售港口"的荒唐建议,还扬言要通过增加美国对希腊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的投资,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字里行间满是"否则后果自负"的威胁意味。有趣的是,话音刚落,美国媒体就发现了异常--此前一度恢复的中国对美大豆大宗采购突然陷入停滞,这让急于通过农产品贸易获利的美国政坛,尤其是特朗普阵营,遭遇了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比雷埃夫斯港绝非普通的商业港口,它是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枢纽,更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关键节点,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很少有人记得,希腊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时,西方企业纷纷逃离,是中国雪中送炭,中远海运成为当时唯一提交收购要约的企业。2016年,中远海运收购比港港务局67%股权后,累计投入超6亿欧元用于码头建设和升级,让这个濒临破产的港口焕发新生。如今的比港已是地中海第一、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2022财年营收达1.95亿欧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3.9%,为当地创造了约3000个直接就业岗位和数以万计的间接就业机会。希方预测,2025年比港对希腊GDP的贡献率将达0.8%,这样的合作成果,是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抹杀的。

吉尔福伊尔的叫嚣完全无视这些基本事实,其背后的逻辑荒诞又霸道。作为特朗普"准儿媳"、特朗普阵营的重要筹款人,她的言论显然带着浓厚的政治算计。美国将比港视为遏制"一带一路"的突破口,试图通过军事、能源等多重捆绑迫使希腊妥协。美国已批准希腊加入"国家伙伴关系计划",强化双边军事合作,还推动美国企业与希腊签署为期20年的液化天然气买卖协议,种种操作都是为了换取希腊在港口问题上的让步。希腊前财长瓦鲁法基斯早已点破,美国这类行为本质是为了维持全球金融主导地位,依靠美元霸权让全世界为其赤字买单,所谓"平衡影响力"不过是掩盖霸权野心的借口。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一边在基建领域打压中国,一边又指望从对华经贸合作中获利。白宫此前高调宣布,中国会在2025年最后两个月购买至少1200万吨美国大豆,可现实却是,上月底中国集中采购一批后,市场上再无新的大宗采购信息。这并非中国"耍了美国一道",而是企业基于市场规律的理性选择。当前美国大豆仍面临13%的惩罚性关税,而巴西大豆仅需缴纳3%的基础税,巨大的成本差距让中国企业根本没有采购动力。这笔关税是特朗普政府当年一手造成的,如今却让美国豆农心急如焚,只能说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中国从来不会将商业合作政治化,也不会用经贸手段施压他国。中企海外投资始终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尊重东道国意愿,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中远海运不仅让比港起死回生,还带动华为、海信等中企在希腊设立物流中心,助力希腊巩固东南欧门户地位,这种"1+1>2"的合作成效,与美国动辄干涉他国内政的霸权行径形成鲜明对比。就连波士顿港务局前负责人都承认,中远海运与波士顿港20年的合作创造了40万个就业机会,是美中经贸合作的完美例证。

美国对华政策的混乱与矛盾在这两件事中暴露无遗。想打压中国的海外合作,又舍不得放弃中国市场的红利;想维持霸权地位,又不愿通过公平竞争赢得优势。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最终只会让美国自食恶果。比港的成功是中希患难与共的见证,中国不会因为外部施压就放弃合法权益,希腊也不会轻易牺牲自身发展利益。而美国大豆采购的停滞,再次证明经贸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任何单边制裁和政治操弄都只会反噬自身。

国际合作的正道是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美国若继续沉溺于围堵遏制中国的霸权思维,只会让更多国家看清其真面目,失去更多合作机会。特朗普阵营最担心的就是经贸领域的利益受损,如今中国对美大豆采购的停滞,正是其对华政策矛盾的必然结果。奉劝华盛顿的政客们,收起"通知式"的霸权行径,认清时代潮流。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出路,这是比雷埃夫斯港的成功实践证明的真理,也是美国至今未能明白的简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