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历7月29日,农历闰六月初五,老话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盼着能熬过这段酷热。

可今年这中伏,和往年可不一样,可能会出现5个现象。咱们早点知道,家里人也能提早防护,顺顺当当过夏天。

一、南涝北旱,气候分化特别极端

今年的中伏,北方朋友都喊着"没雨、没水,玉米都快成干面条了"。河北、山东这些地儿气温天天逼纪录,田里的庄稼叶子卷成了小烟筒。老辈人有句话,"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今年真应景。

可南边呢,长江中下游仿佛下了个不停,暴雨一场接一场,长江水都快漫堤了。农民伯伯们忙着抗洪排水,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人《齐民要术》里早就有说,"夏伏多雨,禾黍茂盛;若遇干旱,颗粒无收"。今年咱们就看到,北边旱得厉害,南边水太多,气候像极了拉锯战。北方的朋友要多浇水抗旱,南方的得防洪防涝。天气预报得天天看,家里人也要提前准备。

二、夜里比白天还闷热,毒蛇出没要当心

往年中伏,白天热,晚上还能喘口气,今年夜晚温度都不怎么降。北京前几天夜里最低都有28度、30度,屋里屋外一个样。山东有相关数据监测,七成的毒蛇伤人都发生在夜里,就是因为高温让蛇也熬不住,出来活动的时间长了。

老辈人常说,"心静自然凉",可这大热天,夜里屋里闷得睡不着,谁还静得下来?尤其家里有小孩、老人,夜里别随便赤脚下地,出门也得留神脚下,别给毒蛇逮着。回家先别急开空调,38度的温水擦擦身子,再开风扇,既能降温还省电,真比猛吹空调管用。

三、"秋包伏",立秋过了还得热12天

今年立秋在八月七号,可末伏要到十八号才算结束。老话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今年真让人感受到了。立秋一过,凉风没见着,温差缩到五度以内,白天晚上都闷,汗出不来,人还更容易中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有句话,"立秋之日凉风至"。可今儿这风,准得迟到。户外干活的,能避开正午最好,多喝水别硬撑。家里老人、孩子,防暑药、藿香正气水都得备着,别等出事才想起来。

四、母伏年却变"蒸笼天"

今年入伏是农历双数日,按老规矩叫"母伏",本该比往年凉快,可今年偏偏湿得离谱。华南、江南地区湿度超九成,空气跟蒸锅似的,农民都说"蒸笼揭盖",走两步就出汗,身上黏糊糊的喘不上气。

老话说"母伏凉飕飕",可今年全球变暖,副热带高压往北顶,老经验都不灵了。咱们在南方的,清热解暑的东西多吃点,苦瓜、冬瓜都不错。出门记得带把伞,太阳、暴雨都能挡,别吃了大亏才长记性。

五、30天伏期最短,高温却更集中

今年三伏一共才30天,是近十年最短的一回。可别以为天短就能凉快,反而高温天更密集。中伏由原来20天缩成10天,可高温天数还多了百分之十五。华北这边,说不定直接飙到40度以上,长江那边体感温度能冲到42度,连风都是烫的。

古籍《农政全书》里就提过,"伏期长短,关乎农事"。伏天短,地里活儿更赶,北方抗旱、南方治虫,哪边都不能停。普通人更得注意防暑降温,可别伤了身子。

这些事儿,咱们得记牢

今年这中伏说真心话,不太正常。天气变来变去。我给大伙提几个实在建议:

1.喝水别总指望冰镇饮料,温热绿豆汤、淡盐水更解渴散热。中午别直接冲凉,傍晚用温水擦身子最合适。

2.外面干活的,喷雾水瓶、盐丸都带着,半小时补一次。家里老人,空调不要一开一关,那样最费电。

3.饭桌上多来点生姜、薏米、苦瓜,就这"三伏三宝",家里人都吃点,清淡饮食,每天水也要喝够。

4.住在北旱南涝重点区域的,天天留意天气预报,有啥极端天气,提前安排好家里人。

5.日头毒的时候,别让孩子、老人随便出门,家里防暑防病的药品都备好。

咱们一起顺应天时,平平安安把这个夏天过下去。祝各位中伏安康,家里人都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