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回归白宫后,这次又开出了一份天价采购单,要求中国在其任期内每年从美国进口超过5000亿美元的商品。

综合四年,总额度高达2万多亿美元。

如果中国顺从这些条件,美国便会"放一马"。表面上看是贸易要求,实则是对中国经济和产业政策的全面挑战。

特朗普指定中国只能从美国购买农产品和化石能源产品,如牛肉、大豆、石油、天然气等。

但是,仅就大豆一项,中国如果全额转向美国采购,需要吞下美国总产量的75%,也意味着美国的农田全天运作也难以供应。

再来看天然气,美方向中国提供7000万吨的年供应量,即使按现有最大负荷计算也完全不够。

所以,这份15万亿的订单更像是个虚无的承诺,并没有实际操作性。

美国的这套谈判套路,明显是在玩一场商业策略的把戏。

他们幻想用低附加值的产品来和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较量。这就好比用小麦换芯片,用牛肉抵5G,不但天真,更是行不通。

中国已经经历了五年贸易战的洗礼,早已经识破了这种手法。从断供华为到禁用TikTok,美国的霸权思维其实一直都在影响他们的决策。

如果我们真的按照美国的要求,大量进口油气资源,这无疑是将自己锁定在能源进口的困境中。

当前,中国进口能源多元化,中俄管道气和中东石油占主要部分,一旦把这一切放入美国的篮子,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造成严重威胁。

其实,美国既想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又无法接受自身在高端制造业上的困境。

在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上,美国的这种施压行为更多地反映了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而全球格局已经不同以往,RCEP区域链的成型和金砖国家的合作,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

有趣的是,多数国际观察家认为,美国的策略更像是政治上的筹码,而非实际操作计划。

特朗普的离谱条件,看似威势汹汹,其背后的经济和生产力根本无法支撑。

如果美国继续忽视现实,试图用虚幻的数字来要挟中国,这恐怕又会是一场失败的博弈。

总结来看,特朗普的要价不仅不现实,更不是解决中美贸易问题的正确路径。未来,双方需要更多理性对话,以公平互惠为基础,构建稳定的经贸关系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