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蓝营"改选"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原本以为这是"等卢秀燕点头"的游戏,但在她表态不选之后,这也使得此次"改选"充满变数,如今更是出现多人角逐的局面!

就在9月15日,蓝营正式开启了领表环节,虽然表态角逐者众多,但到目前为止仅有三人完成领表,分别为郑丽文、张亚中、罗智强,虽然截止时间要到9月19日,但其他人选皆噤若寒蝉,所以到最后还会有什么人站出来,同样还要大打问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有意角逐的李汉中因没有参与资格,因此未能如愿完成领表,这样一来的话,范围则再度缩小,大致剩下卓伯源、蔡志弘、孙建萍,另有赵少康与郝龙斌之间的"二选一"!

令人没想到的,变数也再次出现!9月16日,马英九突然发出振臂一呼,表态要全力支持罗智强,按照马英九的说法,认为罗智强向来重情重义,即便在自身面临罢免之际,都愿意倾囊相助其他蓝委,直言其从2007年开始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各方面的能力俱佳,强调现在是蓝营必须要实现交替,应该让罗智强来带领蓝营年青继续打拼,进而实现蓝营重新"当家"!

马英九的"临门一脚":既帮老部下,也赌蓝营未来

9月16号一大早,蓝营不少人还在琢磨头天领表的情况,马英九的声音就通过媒体传出来了:"我全力支持罗智强!"这话听着平常,里头的门道可多了。

马英九特意提了一嘴,说罗智强从2007年就跟着他做事,是"得力助手"--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

要知道2007年正是马英九第一次拼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时候,最苦最累的阶段都是罗智强跟着扛过来的,在马系那圈人里,这事早传开了,说是"一起熬过最难的日子"都不为过。

更有意思的是马英九嘴里的"世代交替"。这几年蓝营老被人说"老气横秋",2024年选举时,虽说民意代表席位多拿了些,但年轻人投票少的问题一直没解决。

马英九这时候把"带蓝营年轻人打拼"的担子压给罗智强,明显是想打"年轻化"这张牌。罗智强在台北当议员那阵,搞过不少"公民小夜市"这种能贴近年轻人的活动,在30到40岁的选民里确实攒了点人气,刚好跟马英九想打造的"青年领袖"形象对上了。

不过这步棋也不是没风险。蓝营里"马系"这个标签本来就敏感,现在马英九亲自下场支持罗智强,难免被其他派系说"搞小圈子"。尤其是那些盼着赵少康或者郝龙斌出来参选的人,私下里都在嘀咕"这是想让马系重新掌权吧"。

但从目前情况看,马英九这声支持还真给罗智强提了气--之前在三个领表的人里,罗智强本来没那么起眼,现在一下子成了媒体追着问的焦点,连带着"蓝营要年轻化"的话题也热了起来。

老派和新人的较劲:张亚中拍桌怒吼,郑丽文坐收渔利

马英九这边话音刚落,张亚中那边就炸了。这位孙文学校的总校长,在一场公开活动上几乎是拍着桌子喊:"现在不是讲人情的时候,得解决真问题!"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隔空怼马英九的表态。张亚中一直把自己当"深蓝的旗手",他提的"两岸统合论""一中三宪",在蓝营老支持者里挺有市场,但也常被人说"太激进"。这次他参选喊的口号是"救党",意思就是蓝营现在最需要的是明确的路线,不是靠人情关系上位。

张亚中这通"怒吼",其实是他的老招数了。2021年参选党主席时,他就是靠骂国民党"路线模糊"拉到不少支持。这次把矛头对准马英九支持罗智强这件事,就是想让人觉得他"不搞派系,只讲理念"。

但问题是,蓝营经过2024年选举失利,很多人更在乎"能不能赢",而不是"理念纯不纯"。张亚中那套统派主张,虽说能稳住深蓝基本盘,可很难吸引中间选民--这也是他民调一直上不去的关键。

反观郑丽文,这几天过得可太舒服了。民调显示,不管赵少康和郝龙斌谁出来选,她都能稳在前两名。这位从民进党转过来的"特殊人物",在蓝营里一直挺特别的。

早年在民进党时,她敢骂高层;后来被连战拉进国民党,又靠策划"抢救马英九"这类宣传活动打响名气--既能跟深蓝的大佬打交道,又能在电视上跟年轻人聊到一块儿去。

这次领表后,她没急着回应马英九的事,反而跑去基层开座谈会,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跟张亚中的"怒吼"比起来,反差特别明显。

郑丽文的优势在于,她没什么明显的派系标签--既能拿到部分马系的支持,又不被传统派系拖累。而且她在两岸问题上的"务实路线",比张亚中温和,比罗智强有经验。

有媒体发现,她最近偷偷找了不少2024年当选的年轻民意代表,这些人大多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蓝营",更看重候选人会不会搞选举操盘--这正好是郑丽文的强项。

权力游戏的潜规则:谁能摆平派系还能赢选举?

看到现在,越来越清楚的是,蓝营其实是在找一个"能走平衡木的人"--既要能把内部派系摆平,又要能在下次选举里跟民进党对抗。

马英九支持罗智强,说到底是想让"马系"在世代交替里占个好位置,但他没算到,卢秀燕退选后,地方上那些派系一下子没了主心骨。

卓伯源这些人虽然还没领表,可他们背后的县市议员早就开始串联了,这些人想要的是能给地方资源的领导人--而这刚好是罗智强的短板。

赵少康和郝龙斌"二选一"的僵局,更能说明问题。赵少康靠着"战斗蓝"的班底和媒体资源,明明民调领先,却一直拖着不吭声,其实就是在等地方派系表态支持。

而郝龙斌呢,虽说两次参选党主席都输了,但他在台北市的基层人脉还在,这让赵少康不得不有所顾忌。这种"互相牵制"的局面,反而给了郑丽文机会--她既不属于马系,也不属于赵少康的"战斗蓝",成了各个派系都能接受的"中间人选"。

还有个不能忽略的点,就是年轻人的态度。蓝营青年团在2024年选举后发过文,说"年轻化改革走对路了",这话没毛病--桃园的牛煦庭、台北的徐巧芯这些年轻议员,都是靠在基层打拼赢的选举。

现在这些年轻人大多保持中立,但私下里更倾向支持"会玩社交媒体、懂年轻人说话方式"的候选人。罗智强虽说有马英九背书,可在青年议题上的主张没郑丽文具体;张亚中更别说了,连社交媒体都很少更,在年轻人眼里就是"太老派"。

从领表到现在才三天,局势已经翻了好几次。马英九的支持让罗智强站稳了脚,张亚中的怒吼保住了深蓝基本盘,但最大的赢家可能还是不声不响的郑丽文。

她就跟红海航线上的中国货轮似的,躲开了派系斗争的暗礁,还精准抓住了蓝营最迫切的需求--既要有足够的政治经验,又不能太"老古董";既要会处理两岸关系,又要懂怎么搞选举。

接下来几天,等赵少康和郝龙斌做了最终决定,这戏还会有新剧情,但至少现在看,郑丽文离最后胜出差得不远了。

毕竟蓝营输了这么多次,早就明白"能赢"比什么都重要,而郑丽文现在看着,就是最像"能赢"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