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真的是米吗?"

最近,一段关于"假米成本只要几毛钱"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所谓"假米"看上去晶莹剔透、颗粒饱满,却是用工业淀粉加塑料颗粒压制而成,甚至煮熟后弹性十足、嚼劲惊人。

不少人看完后心生恐惧,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吃了"塑料米"。更有网友留言说:"现在连大米都不敢买了!"

这种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市面上的大米安全吗?哪些大米真的不能买?

我们查阅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及各地食安抽检通报,结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大家还原真相,也告诉你:如何选到一口真正安全的大米。

"假米"传言年年有,是真的吗?

所谓"假米",说到底无非是三类:塑料米、工业米、陈化米。

"塑料米"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十年前,一度传得人心惶惶。传言称,有不法商贩用塑料与淀粉混合压模,冒充大米售卖。但至今没有一例权威部门正式通报发现"塑料米"。

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开说明:我国未发现"塑料米"进入正规市场销售的案例。而且按照成本计算,生产"塑料米"比普通大米还贵,没人会花更高成本去做违法且难以回本的事。

所以,"塑料米"是彻头彻尾的谣言,不必恐慌。但这并不意味着市面上的所有大米都值得放心。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塑料米",而是这三种大米

一、陈化米:吃不死人,但问题不少

陈化米是指库存时间过长、失去食用品质的大米。虽然不至于有毒,但可能已经出现霉变、酸败、营养流失等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指出,陈化米的口感差,营养低,长期食用可能影响消化功能,还可能摄入微量霉菌毒素。

国家标准规定,大米贮存期一般不超过一年,高温潮湿地区更短。一旦超过时限,就应标注为"非食用"用途。但部分不法商贩为追求利润,会将陈化米洗白包装成"新米"流入市场。

二、"香精米":香味迷人,实则危险

很多人选米时喜欢闻香味,但这恰恰是陷阱。

正常大米的香味源于2-乙酰-1-吡咯啉等天然芳香物质,而"香精米"是指在普通大米中人为添加香精或香米调味液,让其闻起来像泰国香米或东北米。

这种香精大多为食品添加剂,虽在一定范围内可使用,但部分商贩会超剂量添加,甚至使用工业级香精。长期食用,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负担,尤其不适合儿童与孕妇。

根据2023年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有多个批次"香米"检出违禁添加剂,全部被下架处理。

三、"抛光米":看着干净,实则掩盖真相

抛光米是指将陈旧、发黄或劣质大米,用滑石粉、工业蜡等材料进行抛光处理,使其看起来光亮如新。

这种米往往颗粒饱满、色泽诱人,但一煮就碎、口感差。更可怕的是,劣质抛光剂可能含铅、砷等重金属,长期摄入会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2024年初,河南、湖南、贵州等地的食品抽检中,曾发现多批次"抛光米"含超标重金属,部分为农村集市无标识散装销售。

那么,市面上还有"安全米"吗?当然有!

不是所有的大米都有问题,关键是--要选对渠道、看准标识、学会辨别。

第一,尽量选择正规品牌和渠道。

选购时优先考虑大型商超、品牌旗舰店、粮油连锁企业。这些渠道货源稳定,质量监控更严格。

第二,看清包装信息。

正规大米包装上应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执行标准、等级标识等。尤其注意执行标准编码,比如GB1354为国家大米标准,GB/T代表推荐性标准,SC开头的是食品生产许可编号。

第三,开袋后注意观察"三看一闻"。

· 看颜色:好米色泽自然、略带光泽,但不刺眼。

· 看形状:优质米颗粒整齐,碎米少。

· 看透明度:好米微透明但不通透,太亮反而要警惕。

· 闻气味:天然米香清淡持久,有酸味、霉味或过浓香味都不正常。

假米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懂辨别

很多人一听"假米"就慌了,认为无米可吃。但从权威部门过往的抽检数据来看,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稳定,大米合格率常年维持在97%以上。

问题出在我们对"假米"的理解偏差,真正要提防的不是"塑料米"这种无稽之谈,而是一些看起来正常,实则掺假、变质、加工过度的大米。

与其谈"假"色变,不如学会挑米、识米、选米。

毕竟,大米虽便宜,却是我们每天都要吃进肚子的主食。选错一次,可能就是长时间的隐性健康伤害。

写在最后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家庭、每一餐饭的真实守护。

面对大米市场的真假混杂,我们不能靠"听说"、"自媒体恐吓"来判断,而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识别,用权威信息来决策。

最后,送你一句实用建议:再香的大米,也不能只靠鼻子判断;再亮的米粒,也不一定是真的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