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掌权时间最长一位丞相,竟然是个数学家?荀子一脉到底有多牛
西汉早期时候,张苍可是个非常重要的大人物!
虽然张苍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不怎么响亮,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都没听过。但让人意外的是,在汉文帝统治的那段日子里,张苍竟然稳稳当当地做了汉朝十四年的丞相!
看看整个西汉时期,要说哪位丞相在位时间最长,那肯定是张苍,没别人能比。就连特别有名的萧何,也只当了十三年丞相。跟张苍比起来,还少了整整一年呢。
张苍不仅当了很多年的丞相,他对咱们中国古代数学的进步也出力不少。他不仅动手改进了《九章算术》这本书,还把这些数学知识用到了国家大事和老百姓生活上。他掌权的十几年,西汉国家越来越兴旺,朝廷高层管理也井井有条,很少出问题。
说起古代有名的文景盛世,其中不少好成果,其实都离不开张苍的贡献。
然而,张苍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并不在于上述那些成就。他真正的重大影响,是在某个学术传承中起到了连接前后、传递火种的作用。而他所属的这个学术传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那可是深远得很。
张苍的经历啊,得从那个有名的稷下学宫讲起。想必不少人都清楚,战国晚期到中期那会儿,齐国有个稷下学宫,简直就是中原学问的顶尖之地。
那时候,稷下学宫的掌门人,是大名鼎鼎的儒家学者荀子。荀子名声在外,而稷下学宫又是读书人心中的学术天堂。所以在战国快结束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学者,都抢着来稷下学宫,想拜荀子为师。
这里面,张苍也是其中一员。
年轻时的张苍,其实挺不起眼的。在稷下学宫这种地方,到处都是天才。更别说还有各国的王公贵族子弟,多得是。跟这些人比起来,张苍家境普通,也没展现出神童的天赋,自然就容易被忽略了。
在张苍跟着荀子学习那会儿,他通过荀子这位老师,结识了许多特别厉害的学者,并和他们成了同门师兄弟。这里面,有当过秦朝丞相的李斯,还有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
换个角度看,后来这段师徒情谊,真的对中国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跟那些师兄弟比起来,张苍可就差远了。他既没得到秦始皇的青睐,也没成为法家的大佬。但话说回来,张苍也有他自己的本事。他对数学、音乐和历法这些挺在行。只不过,这些东西对当时的强国争霸没啥大用,所以张苍年轻的时候,自然没法像李斯、韩非那样红极一时。
当然,张苍的这项技能也并非毫无用处。至少,数学这门学科在治理国家方面肯定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得澄清一下:有不少人误以为中国古代不重视数学。特别是儒家学者,他们整天沉浸于四书五经之中,似乎对实际生活的事务不太上心。
这其实不对头。
其实啊,儒家一开始那会儿,对数学那可是相当看重的。就像孔子说的君子得会的六艺里头,数学就是其中一项。数学,算是儒家入门必学的六大本事之一。不过后来,有些朝代考科举不考数学了,慢慢大家就把这门手艺给丢脑后去了。
先秦时候的稷下学宫里,算数其实挺受重视的,算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再说了,要想管理国家、处理政务,那些会算数的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秦朝建立后,张苍凭借他的那项技能,一步步在秦朝政府里升了官。而且,那时候在秦朝高层掌权的李斯,正好是张苍的同门师兄。就凭他们共同的老师荀子这层关系,李斯也肯定会多少照顾下自己的这位师弟。
结果,张苍后来当上了秦朝的御史,还负责整理和保管秦朝的各种文件和资料。
但是,后来张苍在当官的时候,不小心惹上了麻烦,为了避开风头,他就溜回了老家。从这里也能瞧出,张苍后台挺硬的。毕竟他是朝廷里的大官,还能见到秦始皇的那种,出了事儿居然还能安然无恙地跑回老家!
要说这事能成,李斯没少出力,恐怕是离不开他的帮忙。
张苍逃回老家不久后,秦末那场大乱子就爆发了。刚好在那时候,刘邦带着军队路过张苍的老家。打那以后,张苍就跟上了刘邦。听说在这过程中,张苍又惹上了麻烦,差点又被杀头。好在汉朝的另一个大功臣王陵,在刘邦面前帮他说了情,张苍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从那以后,张苍就成了刘邦手下的一个大官。虽说打江山主要靠兵马和勇士,但像张苍这样能管理国家事务又擅长数学的能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慢慢地,张苍就变成了刘邦身旁最会算数的管家。
很多历史故事都告诉我们,有个拿手的技能,在职场上总是特别重要。张苍就是靠数学这个技能,让他的官路走得稳稳当当。刘邦悄悄通过陈仓占领关中后,开始攻打三晋,那时候张苍就当上了常山郡的太守。等韩信把北方打下来了,张苍又被提拔去当赵国的丞相,后来又转去代国当丞相了。
后来,刘邦终于打下了整个天下,当上了皇帝,这时张苍也跟着升了官。有历史学家猜,可能是那个有名的丞相萧何,建议让张苍到京城来的。萧何之所以器重张苍,是因为他在数学方面很厉害。在当时汉朝的高官里,数学能超过张苍的,还真没几个人。
后来,张苍就被调到京城,做了那个管账的大官,要是放到现在,差不多就是财政部的头儿。
张苍在京城做了几年财政的头儿后,刘邦快不行的时候,他被调到南方,去做了淮南国的二把手。接下来的十多年,张苍都在南方待着。因为没在中央混,所以在吕后掌权的那些年,张苍基本没啥大动作,也因此躲过了不少祸事。
过了十多年,到了汉文帝那时候,张苍又重新露面了。那时候,张苍被从南方调回京城,做了御史大夫。汉文帝即位后的几年,因为陈平、周勃、灌婴这些老一辈的人一个个离世,张苍就顺势而上,当上了汉朝的丞相。
在那之后的十四年,张苍一直当着丞相。他掌权期间,汉朝朝廷采用了一种很靠谱的方法来管理各地的钱财税收。有了张苍这只老狐狸在中央盯着,那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敢乱报账或者在税收上搞小动作了。
因此,张苍对文景之治的帮助真的特别大。要知道,文景之治那两位皇帝加在一起,统治的时间还不到四十年呢。而在这段日子里,有整整十四年,都是张苍在负责国家大事。
跟李斯和韩非比起来,张苍这家伙,估计得算是那种晚年才有所成就的人吧。
再说张苍,他不仅数学厉害,音乐和历法他也都很在行。当他做丞相的时候,把汉朝的音律和历法标准都给重新制定了一遍。从那以后,汉朝里搞这些学问的人,都把张苍当成是他们的老祖宗。
到了公元前162年那会儿,张苍已经是个九十多岁的老头了。而且啊,他坚持用的历法跟汉文帝的想法有出入。所以没多久,张苍就从丞相的宝座上退了下来。但你知道吗?就算退休时他已经是九十多岁高龄,他之后竟然又活了十年!一直等到汉景帝坐上皇位,张苍才离世,这一生活了一百多岁呢。
张苍这辈子,就是从战国快结束时一直活到了文景之治的大红人。
张苍这辈子,给汉朝带来的影响可真不小。他搞出来的那些数学规矩,还有关于礼法、音乐的制度,一直都在汉朝延续了好几百年。但要说张苍最牛的地方,那还得算是他当老师传下来的学问。
咱们来捋一捋张苍的师父和师兄弟这些关系,只有弄清楚张苍这一派的师承,我们才能明白他们这一派对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张苍拜荀子为师。荀子呢,是战国时候超级有名的大儒。他虽然是个儒家学者,但并不保守,觉得可以学学其他学派的好点子,来给儒家思想添添彩、变变身。这个观念,后来被人们叫做"集各家之大成"。
另外,荀子身为稷下学宫的掌门人,一辈子教了很多学生。所以,那些跟荀子学过知识的学生,自然而然就延续了他的思想,造就了一条文化血脉的传递。
先秦时候好多书都没了,所以荀子的大多数弟子后来都没能在历史上留名。现在我们能叫得上名字的,总共有六位,他们是李斯、韩非、张苍、陆贾、毛亨,还有浮丘伯。
前头说的那三位,李斯、韩非和张苍,咱们都已经聊过了。李斯在秦朝时是当朝的一把手,韩非呢,是法家思想的大腕儿,而张苍呢,在汉文帝那会儿,足足做了十四年汉朝的宰相。至于后面那三位,陆贾后来干上了汉朝的外交差事,两次跑到南越国去出使,对汉朝和南越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毛亨是个大诗人,咱们现在能读到先秦时候的经典《诗经》,多亏了他。至于浮丘伯,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不过他有个学生挺出名,叫刘交。刘交还有个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
因此,说起秦朝到汉初那会儿,荀子这一派的学生可真是挺厉害的。再加上秦朝时,李斯做了丞相,他肯定会照应一下自己的同窗。这样一来,荀子的思想就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影响了秦朝官方的观念。
汉朝以后,有了张苍、毛亨、陆贾这些人,荀子这一派的学问传承还是很红火。特别是张苍当丞相那会儿,他也爱提拔荀子这一派的学生后辈。
到了秦末汉初那会儿,各家学派的思想开始慢慢往一起凑了。因为汉朝官方推崇黄老学说,而荀子这一支又是儒家出身,所以那时候汉朝的思想圈,主要就是儒家和道家在挑大梁,同时也慢慢吸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
后来,张苍又收了个学生,叫贾谊。跟张苍比起来,贾谊对汉朝的作用可大多了!尽管贾谊命短,早早就离世了。但他在活着那会儿,写了好几篇超有名的文章。之后汉朝解决诸侯王问题、对抗匈奴这些大事,大体上都是照着贾谊的想法去办的。
贾谊提出的那些策略实在太高明了,以至于后来的很多儒家学者都纷纷钻研起他的思想来。据说,根据历史专家的研究,贾谊活着的时候,有个特别亲近的人,可能是好朋友,也可能是学生,叫董仲舒。到了汉武帝的时代,董仲舒直接向汉武帝建议,让儒家学说成为唯一的学问。
董仲舒推崇的那个"儒术",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儒学了,它是经过好几代儒家大师的不断改进,吸取了各家各派的长处后形成的。正因为这样,汉武帝后来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决定用这经过融合的儒家理论,来指导汉朝的管理和发展。
后来啊,有个叫司马迁的大佬,他是董仲舒的学生,还写了那本超有名的《史记》。司马迁有个女婿,名叫杨敞,这个杨敞在汉昭帝的时候,当上了汉朝的丞相。
从荀子传到司马迁,这两百年间,好几代人的文化血脉一直流传着,都有明确的线索。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想法就是,要把各家学派的长处都结合起来,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都吸纳进儒学里,好让儒学真正成为管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从汉朝起,之后差不多所有的封建王朝,都照着这个办法来行事。
这才是荀子这一思想流派真正厉害的地方!在这条思想传承里,张苍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荀子与贾谊,让儒家的学问从战国传到了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