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中国国庆节临近之际,美国却在其节日氛围中陷入政府运作的重大困境。美国政府的财年从每年10月1日开始,2026财年也将如期于当日开启,但截至目前,美国国会尚未就财政拨款达成任何共识。按照规定,若美国时间9月30日前未能出台临时拨款法案或通过各项单项拨款法案,10月1日起,美国政府部门将因资金中断而被迫关门。

或许有人认为美国政府关门并非新鲜事,其历史上确有多次类似情况,但今年的风险与往年截然不同,核心在于背后的逻辑更为复杂。以往美国政府关门多带有"闹剧"性质,两党经过一番博弈、情绪宣泄后,一旦达成协议、落实拨款,便可恢复正常运作。而今年,诸多迹象表明两党有意将事态扩大、延长,白宫也明确表示不会向任何势力妥协,甚至做出了以往从未有过的举动--要求各联邦机构准备大规模裁员预案。要知道,以往政府关门最多只是公务员临时无薪休假,风波过后便可返岗;但今年,部分公务员可能面临"一回家就再也无法返回"的局面,裁员首次成为政府关门背景下的可能选项,这无疑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

为何今年美国政府关门危机如此严峻?关键在于国会被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分歧搅得混乱不堪。政府财政出现紧张时,需国会通过拨款法案解决;若常规拨款无法达成一致,临时拨款法案便成为"救火"手段,但今年就连临时拨款都难以推进。

早在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国会就因医保补贴、对外援助及移民执法经费等问题陷入拉锯,导致12项常规拨款的讨论几乎陷入停滞。9月,众议院共和党仓促推出一份临时拨款法案,计划将资金支撑至11月21日,但该法案中包含削减部分医疗补助支出及附带一系列保守政策诉求的内容,遭到民主党明确拒绝;而民主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要求维持奥巴马医改补贴并增加社会项目与福利开支,同样被共和党反对。

如今美国两党分歧的背后,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当前美国社会撕裂加剧,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冲突愈发尖锐且难以调和,甚至出现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两党及政客们也褪去了以往的"优雅",陷入激烈对峙、绝不退让的局面,这使得两份分歧明显的法案难以达成融合。

更紧迫的是,时间窗口不断压缩。9月下旬以来,美国国会因两党政治纠纷陷入休会状态,西方议会运作严格遵循既定节奏,即便面临政府关门风险,也不会临时加班协商,这使得真正可用于协商与投票的工作日被压缩至9月末的最后两三天。

就在这关键节点,白宫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先是特朗普与国会共和党领袖的会谈未能促成共识,紧接着在9月25日,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下令白宫及各政府机构为裁员(即"RIF",Reduction in Force)做准备。这一举措与以往的"非必要岗位人员无薪休假"完全不同,作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的专业术语,"RIF"意味着基于经费与编制进行裁员、精简人员及撤销岗位,表明特朗普政府打算与国会"硬刚",通过施压迫使对方让步。若僵局持续,后果将远超短暂停工,可能引发政府机构及雇员配置的永久性变化。

目前来看,白宫不愿屈服,国会两党也无意妥协,外界普遍担忧此次政府关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且将有大量公务员面临永久性失业。

一旦9月30日午夜前未能达成拨款协议,10月1日起美国政府将正式停摆,届时各类公共服务将受到严重影响:公共博物馆、国家纪念碑可能关闭;领事馆、移民局窗口工作放缓甚至关闭,导致护照、绿卡、签证办理周期延长;社保福利发放延迟,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券、住房援助、能源补贴将断档,联邦政府支持的学前教育及学校午餐项目可能暂停或需地方垫付;交通、旅行、医疗、公共卫生领域也会受冲击,民航运作可能受阻,疾控中心、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及药品审批流程均会放缓。

尽管政府停摆对美国社会影响巨大,但政客们仍执着于自身的政策主张,未对此作出实质性让步。如今距离最后期限仅剩两天,若协商无果,在中国人欢度国庆之际,美国政府将大概率面临一场严峻的关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