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当地时间周三(24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了一场稀土行业会议。会上,MP Materials、波士顿动力公司、宝马等稀土相关行业的业界大佬悉数亮相。
而会议的核心议题,则围绕"如何构建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展开。
但对于这个会议主题,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的首席执行官拉希姆·苏莱曼(Rahim Suleman)不敢苟同。
据美媒彭博社25日报道,作为西方主要关键材料制造商,这家总部位于多伦多的稀土企业更认同,凭借在技术专长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中国应该继续在全球稀土产品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会议间隙,苏莱曼接受采访时表示,"坦白来说,中国仍将是,也应该继续是该领域的主导力量。"
他接着说,"当一个行业试图寻求管控集中度风险时,我认为这是思考行业变革方向的正确思路,但坦率地讲,当行业开始谈论'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时,我们认为这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众所周知,稀土供应链的复杂性在于其三大环节:开采、精炼和磁体制造。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的数据显示,中国控制着全球91%的稀土精炼、87%的氧化物分离和94%的磁体生产。
对于已在中国深耕业务多年的Neo而言,恐怕没有几家企业能比它更能切身感受到"中国在稀土行业的统治地位"。苏莱曼早前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坦言,生产超纯镝(dysprosium)的100步化学工艺,Neo在中国的炼厂就花了七年才掌握,而美国企业几乎从零开始。
在周三的采访中,苏莱曼进一步指出,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其稀土产品价格更低廉,且满足客户特殊需求的能力也十分强大。想要快速或轻易地取代中国并非易事,产品中使用稀土或磁体的制造商必须在成本与地缘政治相关的供应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仍然是全球成本效益最高的地区,"他补充道,"我认为,客户们肯定会关注如何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将部分材料实现本土化,而大部分采购仍需依托现有渠道。"
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的首席执行官拉希姆·苏莱曼 视频截图
据报道,Neo的业务涵盖化工与金属领域,在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及北美也设有运营机构,在全球设有10家生产工厂,生产各类关键材料。
上周五,这家公司斥资7500万美元在爱沙尼亚打造的欧洲首座磁体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初期产能预计每年可满足多达100万辆汽车的磁体部件需求。
爱沙尼亚工厂主要生产钕磁体,这类磁体正是中国出口管制清单中的产品之一。今年4月,中方实施关键矿产出口管制,西方企业随即哀号"稀土荒",美西方同时炒作所谓"稀土武器化"。
加拿大投资管理公司Paradigm Capital的分析师马文·沃尔夫(Marvin Wolff)8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除Neo外,西方目前尚无电动汽车牵引电机磁体的生产能力。"
报道还提到,全美最大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的年产能预计将超过Neo,但要等到今年晚些时候才可能启动生产。这也意味着,Neo将成为首个实现稀土量产的西方企业,这让加拿大和欧盟倍感振奋。
今年6月,在加拿大举行的七国集团(G7)会议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展示了一枚来自Neo爱沙尼亚工厂的磁体。加拿大总理卡尼也在发言时展示了同款磁体样品,并称加拿大作为稀土供应国"潜力巨大"。
"这块磁铁由一家加拿大企业在爱沙尼亚制造,采用来自澳大利亚的原材料……最终将应用于德国和法国的电动汽车与风力涡轮机。"冯德莱恩当时还诬称中国"将稀土武器化",鼓吹"志同道合的伙伴"联合起来,予以应对。
在这项关键矿产行动计划启动后,当地时间9月23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黔驴技穷的G7和欧盟正筹划设定稀土价格下限以促进其生产,同时考虑对部分中国稀土和小批量金属出口征收关税或所谓"碳税"。
据一名消息人士透露,本月早些时候,G7的技术团队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会晤,澳大利亚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的核心,在于是否在关键矿产领域提高外国投资的监管门槛,试图通过这种方法限制企业对华投资。但该人士补充说,G7对于是否直接对抗中国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种选择是地理限制,"这名消息人士继续透露,这些限制可能包括设定本地内容规则,或者在公共采购招标中限制从特定国家(如中国)采购的稀土配额,"但G7国家同样存在意见分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强调,在稀土问题上,中方的政策符合国际惯例。我们愿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继续加强出口管制领域的对话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