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博弈中,加拿大总理卡尼的外交策略正面临复杂抉择。
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加拿大如何在两大经济体之间找到平衡?
与此同时,阿根廷总统米莱却以果断行动迅速打开中国市场,为本国经济注入活力。
这场国际贸易的对比值得深思。
9月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与加拿大总理卡尼会面,双方初步达成对话意向,试图解决经贸问题。
加拿大希望缓解与中国的贸易摩擦,解决油菜籽、猪肉及海产品出口受阻问题,但中国提出明确条件:只有加拿大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和钢铝产品的关税,才能继续推进谈判。
这一条件让加拿大陷入两难境地。
为寻求支持,加拿大总理卡尼在外长阿南德计划出访中国和印度之前,选择突访白宫,希望通过与特朗普的会谈获得有利条件。
然而,这次访问不仅未能解决问题,还让卡尼陷入尴尬境地。
10月7日,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调侃卡尼是否考虑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这一玩笑让卡尼颇为难堪。
面对卡尼提出的关税谈判请求,特朗普继续夸耀美国经济成就,声称其任期内吸引了超过17万亿美元的投资。
在谈判中,特朗普强调美加之间的商业竞争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汽车制造和钢铁领域,并表示美国可以适当减免对加拿大的关税,但前提是加拿大必须做出让步。
卡尼则提出,如果美国降低关税,加拿大将在未来五年向美国注入8000亿加元的投资,同时双方可以在竞争之外寻求更多合作。
然而,特朗普对此未作明确回应,卡尼的白宫之行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与加拿大的犹豫不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根廷总统米莱的果断行动。
米莱在竞选期间曾高调反华,但在当选后迅速调整立场,推动与中国的贸易合作。
面对中国拒绝购买美国大豆的现状,米莱果断将阿根廷大豆出口关税降为零,以价格优势吸引中国买家。
结果,中国一次性采购了130万吨阿根廷大豆,创下两天销售额70亿美元的纪录。
不仅如此,阿根廷还提升高粱出口质量标准,优化容重和杂质含量等关键指标,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米莱甚至公开表示,即便美国不愿意,阿根廷仍会与中国做生意。
如今,阿根廷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中国市场,为本国经济注入活力。而美国豆农却因失去中国市场而陷入困境。
这场国际贸易博弈再次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经济利益是国家发展的核心。
阿根廷的果断行动不仅为其国内经济注入活力,也展示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智慧。
相比之下,加拿大在中美之间的摇摆不定,既未能赢得美国的支持,也难以推动与中国的贸易谈判。
未来,加拿大能否从阿根廷的果断行动中汲取经验,将决定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位置。
而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将继续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