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婚外情财产赠与案件作出判决,明确指出在婚姻存续期间,未经配偶同意的财产赠与行为属于无效,受赠方应全额返还。这一判决不仅彰显了法律对婚姻忠诚的维护,也为类似案件提供了有益的法律指引。

案件的核心人物是男子钱某与单位女同事孙某。两人因工作关系相识,并迅速发展为婚外情。短短十个月内,钱某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多渠道,累计向孙某转账超过8万元。这些资金不仅包括日常的转账,还涉及到孙某的购车定金、车辆保险、税费等大额支出。值得注意的是,孙某在与钱某的关系中,逐渐走向离婚,表明两人的关系已非普通同事之情。
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在于钱某的妻子赵某发现丈夫的出轨行为后,决定采取法律行动。她起诉孙某,要求返还所有受赠财产及相应的利息。法院审理后认为,钱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经妻子同意,将夫妻共同财产以赠与形式转移给婚外情人,这一行为违反了夫妻忠诚义务和公序良俗,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法院的判决明确指出,财产的赠与行为应建立在双方自愿、合法的基础上,且不能损害婚姻的忠诚与家庭的稳定。钱某在婚姻存续期间,擅自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第三人,属于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即使钱某试图以"借款"等名义包装财物转移,法院也认定其目的在于维系不正当关系,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伪装性,最终导致赠与行为被认定为无效。
值得关注的是,法院在判决中强调,财物往来不仅表现为"小额多笔"的转账,还包括"具有明确意图的大额购车"行为。这种财物流动模式,反映出钱某试图用金钱维系不正当关系,且其行为已超出个人私事的范畴,触及法律的底线。

此案的判决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首先,它明确了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经配偶同意的财产赠与行为无效,应予以返还。这不仅保护了被赠与人(即婚外情对象)的权益,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婚姻的忠诚和家庭的稳定。其次,判决强调了财产赠与的合法性基础,提醒公众在处理婚姻财产时应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此外,此案也提醒社会公众,婚外情行为不仅涉及道德层面,更可能引发法律责任。财产的转移、赠与行为若违反法律规定,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婚姻中的财产应在双方共同同意和合法基础上进行处理,任何单方面的擅自行为都可能面临法律的追究。

在现代社会,婚姻关系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法律在保护婚姻家庭的稳定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此次判决不仅是对婚外情中财产赠与行为的有力制裁,也为公众树立了明确的法律底线。每个人都应珍惜婚姻的忠诚与责任,遵守法律规定,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总之,婚外情中的财产赠与问题,既是道德层面的考验,也是法律应对的重点。法院的判决彰显了法律对婚姻忠诚的尊重和保护,为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良好风尚提供了有力保障。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守护自己的婚姻幸福,远离不正当关系的侵扰,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