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战区》8月1日报道,乌克兰国民警卫队第4快速,展开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救援行动:利用无人机空投电动自行车,将一名被困在敌后的乌克兰士兵成功救出。

这名代号坦克手的士兵,是他所在小组唯一的幸存者。

在过去的五天里,他一直孤身一人,顶着俄方的火力压力,靠乌克兰无人机的持续侦察与远程监控坚守阵地。

救援行动经历了三次尝试:

第一次,无人机在接近投放区域时被击落;

第二次,无人机虽成功抵达,但因电动自行车过重而导致投放失败。

直到第三次,才将约40公斤重的电动自行车成功降落到坦克手身边。

然而,就在他骑车离开仅几百米时,不幸触发了地雷。

爆炸震惊了远程监控的同伴们,但幸运的是,他仅受轻伤。

随后,他借助另一辆由无人机空投的自行车,最终成功抵达己方控制的掩体并顺利撤回。

这一幕向外界清楚展示了,在反介入和火力覆盖高度密集的环境中,传统的直升机撤离几乎不可行,而无人机投送装备与士兵自救的结合,正成为未来战场的新选项。

事实上,这并非乌克兰首次依赖无人系统进行非常规救援。

随着短程徘徊弹药和俄军FPV无人机的泛滥,传统派遣人员进入火线的撤离行动几乎等同于自杀。

为此,地面无人机器人(UGV)开始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前线救援与物资投送。

其中最为人瞩目的案例,便是乌克兰Ardal地面无人机的实战表现。

2025年4月,Ardal执行了一次极为危险的救援任务:穿越约17公里的战区火力覆盖区,成功救出三名严重受伤且被困近一个月无法动弹的士兵。

整个行动持续约四小时,涉及超过50名技术与作战人员的配合。

Ardal平台具备承载约200至250公斤的能力,续航可达30公里,使得这一救援成为可能。

虽然通信中断与敌方干扰始终是巨大风险,但与派遣人类救援人员直接暴露在火力下相比,这种方式无疑大幅降低了人员损失的概率。

无人作战机器人

乌克兰士兵对无人地面机器人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

有指挥官形容,战场上的UGV简直就像拼乐高,士兵们可以在前线快速组装或改装,根据任务需求在数小时内完成角色切换。

FRDM公司的D‑21系列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它可以在一天之内充当补给运输车,为前线送去弹药和食物,第二天则改装为担架车撤离伤员,甚至可以被挂载炸药,变为自杀式攻击平台。

其衍生型号D‑21‑12R还曾挂载美制机枪,提供机动火力支援。

这种乐高式灵活组合,使得乌克兰获得一定的战术适应性,让战场机器人不再是花架子。

乌军放飞无人机

可以看出,无人系统的作用已经彻底改变了俄乌战场的逻辑。

传统的战场救援依赖直升机、装甲车和人工担架,但在如今的高密度火力环境下,这些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无人机让补给与撤离行动可以在敌方炮火覆盖下继续进行,而UGV则减少了医护人员和战斗人员的直接暴露风险。

这不仅意味着伤员获得救治的几率更大,也代表黄金一小时的概念正在通过技术手段被延伸。

更重要的是,这些无人设备正推动战争走向无人化与远程化:未来,大载荷无人机或电动飞行器可能直接在战场空投人员或装备,而具备AI导航与武装能力的UGV则能自主执行侦察与支援任务。

战争的逻辑将被彻底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