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财政部5月16日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减持了18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有量降至7654亿美元。与此同时,英国一边大手笔增持289亿美元,一边悄悄取代中国,以7793亿美元成了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美债的重要持有国,曾一度排名全球第一。自从2019年被日本超越之后,近年来中国在逐步减持美债,整体趋势非常明显,不过,这一次是自2023年2月以来最大规模的单月长期美债抛售,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投资行为。事实上,其原因也不难理解,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风险规避。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这是继标普2011年、惠誉2023年之后,第三家主要评级机构对美国信用评级的调整。也就是说,三大评级机构,已经没人再给美国"满分"信用。这不是小事,是根本性的信号。

从2011年起,美国就开始多次触及债务上限,每次都是政治角力之后临时加码,但问题没解决,债台越垒越高。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达到36.1万亿美元,相当于一个超大型国家的GDP总和。穆迪也直言,美国债务太高,利息压力大,未来财政不可持续。

再看美国财政数据,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25财年前五个月,美国赤字达到了1.147万亿美元,几乎是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关键支出还在持续增长:医保支出暴涨了1240亿美元,利息支出暴涨了450亿美元,财政赤字如同滚雪球,一年接一年地扩大。

穆迪的评级报告也非常直接:如果不控制开支,到2035年,美国的债务将占到GDP的134%,这几乎是赤裸裸的破产前兆。更重要的是,美国还要面对一项即将通过的庞大减税法案,仅个税部分就要耗费2.2万亿美元,这不是救急,而是"拆东墙补西墙"。

正因如此,中国这时候减持美债,不仅是风险规避,也有策略层面的考量。换句话说,就是该收的收,该放的放,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毕竟,中方清楚,美国当前的财政状况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当然,特朗普也清楚美国内部存在的问题,于是他的上任首访选择了中东,并且刚结束访问就公布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来试图拉高国际对美债的信心。不过分析来看,这些中东国家也并未完全满足美国诉求:譬如,沙特未获得正式安全协议,阿联酋未能解除芯片出口限制。

于是,特朗普又把目光看向了中国,其在访问中东前后不断放出风声表示,希望能"飞来中国"实现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特朗普不是第一次靠贸易战来博眼球,也不是第一次打"中国牌"来转移国内矛盾,但这一次,他很清楚,中国的决定对美元信用体系影响巨大。

如果中国继续减持美债,其他国家也可能跟着走,这就形成了信心危机,一旦信心破裂,再强的美元也顶不住。因此,特朗普想亲自出面,以"元首外交"的方式来稳定局面,哪怕谈不成实质协议,也要做足姿态,至少给市场一个信号:中国没有彻底"转身离去"。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贸易和战略问题,它已经深入到全球金融体系的神经中枢。每一次中方在美债上的操作,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金融信号的传递。在未来,美国如何处理自己的财政赤字、如何稳定债务结构,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向。

眼下,其财政风险正在逐步显现。债务高企、赤字扩大、利率走高、信用下调,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大麻烦。而现在,美国是"全套问题"一起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之一的动向,就成了全球市场观察的风向标。

对中国而言,减持美债是主动调控,也是对不确定性的防范;对美国而言,这就是一记警钟。特朗普想通过中东访问提振外部信心,但效果有限,真正能拉动美元信用体系的,是中方的态度,因此,特朗普"迫切访华"并不只是外交动作,更是救市信号。

而中国是否继续减持、是否支持美元体系,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国还能否稳住"世界金融领头羊"的地位。总之,特朗普如果真的访华,他将面对的,不只是外交交锋,更是一次真实的金融对话,不过,市场的信心、国家的信用,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行动和账本撑起来的,就看接下来特朗普打算如何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