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之旅,始于美国急切的"选边站"压力,最终却以澳大利亚对美国外交史上罕见的强硬姿态收场。
时间回到7月12日,阿尔巴尼斯总理的专机刚刚降落在上海,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便迫不及待地向媒体放风,要求澳大利亚"明确承诺在台海冲突中扮演军事角色"。这已是科尔比三个月内第五次向日澳两国施压,逼迫盟友在潜在冲突中提前站队。但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几十年来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奉行"战略模糊"政策,从未明确表态是否会军事介入,如今却要求盟友率先亮明底牌,这背后的意图昭然若揭。澳媒一针见血地指出,华盛顿此举意在"抢戏",试图通过台海议题破坏中澳关系回暖的势头,将阿尔巴尼斯的访华行程变成一场地缘政治的角斗场。
然而,这一次,澳大利亚没有选择屈服,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强硬姿态,直接"掀了桌子"。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当天就公开回击:"我们不接受任何卷入对华冲突的假设性请求!"阿尔巴尼斯总理更是在随后的记者会上,直截了当地戳破了美国的双重标准逻辑。面对记者关于台海立场的追问,他巧妙地回避了正面回答,转而反问道:"美国自己都不敢承诺,却要盟友保证?这不合理。"
澳大利亚媒体也集体调转枪口,将批评的矛头直指华盛顿。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连续两天发表社论,痛批美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新的"麻烦制造者"。文章毫不客气地质问道:"你不得不对美国的厚颜无耻感到惊讶!" 自己连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都朝令夕改,却要盟友为一场未必发生的冲突提前押上国家安全? ABC直言,这种关系"像一段有毒的婚姻":一方要求对方永不离开,自己却保留随时走人的权利。更引发震动的是,澳媒公开宣称"中国比美国更重要"。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在贸易、新能源产业链,甚至道义领导力方面,中国正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背弃多边合作之际,中国反而成为了稳定全球经济的核心力量。
对澳大利亚而言,经济账是其拒绝美国要求的最大底气。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额高达2120亿澳元(约1380亿美元),占其总出口的38.6%,而对美出口仅为370亿澳元。澳大利亚老百姓的饭碗,早已与中国经济深度绑定。以西澳大利亚州为例,该州的铁矿税收70%依赖中国买家,直接养活了20万个家庭。然而,美国却在此时捅了盟友一刀: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澳大利亚的钢铁、铝制品征收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还要求澳大利亚将军费开支从GDP的2%猛增至3.5%。面对这样的压力,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公开表态:"稳定对华关系就是稳定就业!"
阿尔巴尼斯的中国行程,每一站都在为澳媒的论断加注脚。 抵达上海的第一天,他便直奔携程总部,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在2024年为澳大利亚豪掷92亿澳元,撑起了当地旅游业的半壁江山。第二天,他拉着前澳大利亚国脚、现上海海港队主教练凯文·马斯凯特漫步外滩,用足球撬动人文交流。随后,绿色能源合作成为了重头戏。在北京举行的CEO圆桌会议上,锂矿合作和清洁技术被列为优先议题。阿尔巴尼斯此行还带上了19名商界巨头,其中包括矿业巨头力拓、必和必拓的高管--这些企业90%的收入都依赖于中国市场。气候变化合作,也为中澳关系找到了超越分歧的支点。澳大利亚正全力冲刺减排目标,而中国掌握着转型成功的关键筹码:全球70%的电动汽车、80%的太阳能电池板都产自中国。工党政府已将绿色转型定为国家战略,而中国的新能源技术、锂矿加工能力和绿色金融渠道,恰恰是澳大利亚无法绕开的合作伙伴。正如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所言:"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中国处于核心位置。"
与此同时,美国对盟友的算计,也暴露了自己的战略焦虑。五角大楼一边施压澳大利亚在台海问题上表态,一边又被曝出核潜艇协议(AUKUS)可能超支170亿美元,甚至面临废约的风险。澳大利亚这才意识到,所谓的"技术共享"随时可能变成"独自买单"。更让澳大利亚感到寒心的是美国在贸易上的背叛。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砸向盟友时,中国却在积极落实《中澳自贸协定》的关税减免。2025年1月起,澳大利亚农产品对华关税已降至0.9%,葡萄酒出口额一年内暴涨400%。正如澳媒所言:"与美国的惩罚性贸易相比,中国才是可靠的伙伴!"
阿尔巴尼斯在成都小吃店学包抄手的画面,成为了这趟访华行程的隐喻。当美国试图用"安全依赖"来绑架盟友时,澳大利亚选择了更为务实的生存逻辑。毕竟,中国留学生占澳大利亚国际学生的38%,华人社群超过百万,北京的超市里可以买到澳大利亚红酒,而上海港的铁矿石货轮也从未停止航行。正如阿尔巴尼斯在北京的发言:"差异不应定义两国关系。"此刻的澳大利亚,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国家利益面前,自主选择比盲从站队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