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印度新德里。

美国副总统万斯还没落地,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已经先一步,把该说的话,全都亮明了。

说白了,这是在和美国抢时间。

这不是外交礼节,这是策略,是真正的"打开天窗说亮话"。

徐大使接受了印度主流媒体的专访,采访内容直奔主题,三件事,句句扎心。

但比这三件事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次罕见地将"签证"和"营商环境"搬上了桌面。

过去这些年,中企去印度发展,遇到的麻烦一点也不少。

办个签证,拖上一个月不稀奇,甚至技术骨干卡在机场出不了关。

就连大型基建企业,中标了也干不了,审批、地方阻挠、税务调查,各种花样层出不穷。

这不是市场竞争,这是人为设限。

所以这次,中国不拐弯抹角,直接指出问题。

一是印度得让中企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又请又打。

二是技术人员、商务签证要正常发放,总不能一边谈合作,一边把人堵门外。

这话说得不客气,也很务实。

对中国来说,不缺投资机会,真正想合作,得拿出诚意。

莫迪明白,印度想要吸引高端制造,就绕不开中国的技术与资本。

但一边接美国订单,一边卡中企脖子,这种"小算盘"长久不了。

这一回,徐飞洪的这番表态,就是一次正面回击。

同时也是一次测试,看莫迪敢不敢放手一搏,真把合作落到实处。

时间回到3月底,美国副总统万斯宣布将访问印度。

白宫放出消息,说莫迪会亲自接见,规格不低。

这是在释放信号,美国也盯上了印度。

可问题来了,莫迪接不接这个球?他现在骑虎难下。

要是答应得太快,摆明了是站队美国,那中印关系估计要冻上。

可一旦冷了这条线,市场、能源、基建这些大项目,印度都得赔进去。

关键是,莫迪背后还有压力。

美国那边天天催,欧洲也在看风向。

如果站错队,国际资本说撤就撤。

偏偏印度又不是谁都敢得罪,内部民族主义强硬,军方对中国心存戒备。

所以这段时间,莫迪始终没正面回应中方邀请。

中方怎么做?

不逼你,不套你,就一句话:

今年下半年,上合组织在中国开峰会,欢迎你高规格来华。

注意,这里的"高规格"三个字,讲究可大了去了。

这不是普通邀请,是明着抬轿子。

意思很清楚--你要来,我们就拿你当主角;你不来,大家也看得懂你选边了。

这才是真正的外交手腕。

相比之下,美国那边的操作就没那么光明正大。

万斯这次来,表面上谈合作,实际上更像是逼宫。

目的很直接,要印度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这种压迫式外交,表面是朋友,骨子里是指令。

可惜,美国没摸准莫迪的脾气,这个人精明着呢。

他清楚一点,中印关系虽然有裂痕,但只要彼此还有合作空间,那就是机会。

而美国,今天高看你一眼,明天翻脸不认人。

2019年2月的事他忘不了。

他刚准备去美国访问,美国就以遣返非法移民为名,把印度公民用军机押回去,连脚镣都没省。

这脸打得太狠了,中方没有施压,也没有花言巧语。

就是拿出真合作,真资源,真诚意。

不靠嘴炮,全靠实打实的利好。

还说得明明白白:你要边境信任,我们来建机制。

你怕资源卡脖子,我们就谈产业链协同。

你要国际舞台,来,我们给你位置,给你掌声。

这才是一个大国该有的样子。

至于美国这边,光靠一句"亲自接见"就想打动印度,未免也太小瞧了亚洲政治的复杂性。

现在局势看得明白:谁先出牌,谁就占主动。

这一次,中国抢在特朗普前,把牌面摊开了。

莫迪要的,中国全明白。现在,就看他怎么打这副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