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印边境冲突爆发以来,两国领导层始终没有进行过面对面的沟通,莫迪有时甚至主动"避着"中方,比如他以"国事繁忙"为借口拒不出席上合峰会后,短短几天内便访问了莫斯科。

如今这一状况终于迎来了终结,在与俄罗斯喀山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中印双边关系实现了"破冰"。

外交部10月24日于自己的官网上刊发了这则消息。

会晤期间,中方强调双方应该继续坚持中印"互为发展机遇、互不构成威胁"、"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等重要共识,坚持正确战略认知,共谋相邻大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光明正道。

这一表态也获得了莫迪的赞同,他回应道:印方愿同中方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拓展互利合作。印方愿全力支持中方担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工作,并在金砖等多边框架内加强沟通合作。

除此之外,中印还在会晤中,就双边关系达成了诸多共识,同意进一步开展对话、解决边境问题。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中印关系止跌止损的明确信号。

诚然,中印同为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的会在一些产业上呈现竞争的态势,但28亿人口的国家的关系总不能全是竞争,必要的时候也有合作。

而在中印两国政府不断推进合作的同时,惯于煽动印度民族主义情绪的印度媒体,也难得为中方说了句好话。

印度《印刷报》称"印度的国家利益要求与中国建立更好的关系,不要受西方影响";印度《经济时报》则盛赞中印关系缓和,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利好;《今日印度》称中印两国在多个商贸领域的合作,将有机会展开。

这三家媒体在印度国内的地位,可排在第一梯队,这也说明与中国缓和关系、加强往来是印度国内的众望所向。

而中方也能从中获利。目前中国出口的货物,大部分都销往了欧美国家,这在为中国赚取大量贸易顺差的同时,也给中国未来发展带来了一个隐忧,那就是越依赖同欧美国家的关系,就越容易被其贸易政策影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前不久刚被欧盟加税的新能源汽车领域。

中方虽然展开了反制,但欧盟的市场,毕竟还是在欧盟自己手里,若它们硬吃下中方反制的措施,绝不取消加征的关税,中方实际上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加上美国在对华电动汽车加税方面,也是蠢蠢欲动,未来中国该领域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更大。

因此,早日拓展销路、开辟市场,是中企规避欧美压力的出路之一。

这也是印度目前所期望的。印度《经济时报》透露,诸多印度电动汽车制造商,盛赞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希望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向中国企业开放印度汽车市场。

这条路外国车企当年在中国走过一次,这次轮到中国车企向海外进发了。

不过中印合作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则是曲折的。目前摆在中印双方面前的除了机遇外,还有很多困难。

比如如何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毕竟印度也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如果在技术方面对它倾囊相授,届时国际市场上,恐怕会出现极为激烈的竞争态势。

另外,印度的营商环境对中国企业也不乐观,甚至连那些与印度关系良好的大国,其大型企业在印度的投资也一波三折,像是三星、沃尔玛这样的企业,都在印度缴纳过巨额罚款。

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欧盟在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后,开辟印度市场,或是中国车企再创辉煌的关键抉择,但风险也同样不可忽视。

总而言之,中印关系并非朝夕之间,就能紧密无间,印度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